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公共艺术课程

发布日期:2021-11-12 浏览次数:1276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遵循,充分挖掘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化功能,认真梳理挖掘公共艺术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提出“让课程与思政交相辉映”的改革理念,将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融入到多样化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中,发挥了公共艺术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培育学生审美价值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政水平。

把握本土化特征,丰富公共艺术课程内容

上好公共艺术课程是有效提高学生思政水平的重要途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将当地特色文化纳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将艺术内容同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提升艺术审美的同时深入了解并热爱当地文化,进而树立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学校地处江苏南京,专业课教师会在戏曲课程教学中选择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瞻园作为调查地,学生在瞻园的亭榭、山水间学习唱段、进行表演,仿佛随时空流转,融入了一个昆曲艺术世界里。

注重个性化教育,打造公共艺术多元教学模式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差异化教学内容,为其提供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才华、价值的个性化舞台。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课程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教学优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自我需求,不断创新公共艺术教学模式。

在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形式上,打破必修课的行政班建课模式,采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据的自主选课形式进行;在授课方式上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模式,拓展了青年学生艺术门类的鉴赏范围;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形式将艺术社团活动与公共艺术课程相结合,全力打造了“邂逅艺术”系列品牌项目,本着“让艺术融入大学生活”的核心理念,广邀各艺术领域知名专家,坚持高品位,注重讲演结合、赏析并重,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体验。

加强价值引领,明确公共艺术教学目标

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虽然属于不同学科、不同范畴,但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艺术教育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内涵,思政教育能够为艺术教育提供道德支撑和方向指引。

以此为遵循,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于艺术教育中,使得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政觉悟和艺术修养水平。

比如,学校借助学生管乐团实践平台,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器乐演奏技巧,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感受隐藏在艺术作品下的民族精神,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励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断奋斗。

树立教育新理念,打造特色课程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始终树立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新理念,在延伸思政教育内涵基础上丰富艺术教育的思政内涵,结合学校特点探索特色艺术课程,以此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海事文化特色课程建设,通过查阅文献、观看纪录片、实地考察船厂遗址等方式,确定了包括“织绣”“茶”“钟鼓乐”和“纸艺”等传统文化技艺进行课程开发。学校还发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优势,搭建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实践”系列课程,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基础知识技能、审美体验等理论性强的内容以线上慕课的形式开展,线下则选择实操性强的传统技艺进行项目化教学,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创作中,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识。

同时,师生共同打造原创舞台剧《远航》,展示学校建校70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现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在祖国航运事业中所作的贡献,为全体海院人赓续建校之初的红色血脉、传承追江赶海的海院基因提供了鲜活的校史教科书,升华了师生的爱校之情。

把好教学质量关,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公共艺术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的灵活性。

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艺术教育,创作了微课、短视频等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浏览教学资料,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依托学校非遗教育传承基地平台,邀请了知名专家、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传艺,不断提升本校教师教学水平。

每一门课程都蕴含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将其渗透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改革中。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公共艺术课程,让课程与思政交相辉映,释放出无穷的动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大踏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王慧奇,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