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春季心理保健常识
发布日期:2018-12-10 浏览次数:5480
阳光普照,大地回春,万事万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代谢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如影响情绪和睡眠的褪黑激素就随光照量的变化而变化等。同时春季气候多变,气候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感觉和生理活动,导致人体机能状态失去平衡,而且也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等心理功能。所以,健康的人在春季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一、造成大学生春季各类心理问题多发的主要原因
1、春季日照、气压、气温、湿度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波动。
2、春季天气转暖,人体代谢进入旺盛期,引起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情感、行为出现异常,从而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并增大了引发心理疾病的概率。
3、春季气压较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体内外失去平衡,加剧心理机能的混乱,出现抑郁、躁狂等症。
4、春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同时,春风还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出现紧张、压抑、疲劳的感觉。
5、春季雨雾蒙蒙的天气、连绵的阴雨天则是抑郁症高发的外部因素。
6、同学们在寒假、春节中作息时间的紊乱对身心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返校后,在面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过程表现出不适应等情况。
所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在春季里很容易被诱发或加重。
二、大学生春季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受季节变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不同程度表现出以下症状:身体有说不出具体状态的不舒服,食欲下降、失眠、早睡、情绪不稳定、对任何事情无兴趣、日常活动做得很勉强、压抑郁闷、莫名其妙的烦躁不安、有内疚感、自我评价过低、没有明显原因的持续疲乏,即使休息后也难以复原,仍有疲劳感,心理状况严重者甚至有消极、自杀的念头等等,都可能是心理疾病发病的前兆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之前曾有过心理疾病史的人,春季易复发旧病,因此在春季更要加强保健和治疗。
三、大学生春季调节心理的方法
大学生在春季里尤其要注意心理的日常保健,多注意自我调节,多寻求帮助和支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1、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认清自身价值,相信自己,不要盲目自卑。
2、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有规律的学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要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通过爬山、跑步、打球、散步等体育运动舒缓压力,提高个人的心理抗压能力,转换个人心情,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4、可以在闲暇时光看电影、阅读、参加文体活动,转移注意力,通过文学艺术手段消减不良情绪。
5、回忆一些过去闪光、愉快的场景,看看自己过去的照片,自我欣赏,有意识地自我引导,把自己从不良情绪中引导出来。
6、要善于多利用身边的资源转移不良情绪,运用家庭支持系统以及朋友、同事支持系统,有困惑时,要多与他们沟通,寻找社会系统的支持、帮助,不要憋在心里。
7、要多了解心理知识,学会倾诉,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咨询专业心理教师或心理医生予以解决。
8、发现自己情绪低落且持续一段时间时,应主动寻求帮助,或可以去学院心理咨询室通过咨询专业心理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 上一篇:“春天忧郁症”易导致自杀:其中女性居多。
- 下一篇:过分求美是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