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9 浏览次数:144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7月1日至4日,艺术学院“追循红迹 承续华章”暑期实践团赴宣城市旌德县开展红色文化调研、非遗艺术交流及学前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以专业力量赋能地方文化与教育建设。
探访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
实践团走进兴隆镇三山村红色纪念馆,馆内一件件珍贵实物、一幅幅生动图片,如同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徐徐展开当地革命先辈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当地老党员黄书记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将那段峥嵘岁月重现眼前,让团队成员了解了18地下党等革命故事和烽火岁月中军民团结抗争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团队成员们纷纷屏息聆听,不时驻足凝视展陈细节,在沉浸式的红色教育中接受精神洗礼,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中感悟初心使命,进一步坚定了以青春力量投身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
共绘振兴新卷,深植青春沃土。
走进旌德县兴隆镇,实践团师生与兴隆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展开了一场以“校地联动促振兴,青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座谈会。会上,双方围绕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展开热烈讨论,张旭涛镇长和郭慧宁副镇长勾勒校地合作新路径,希望借此次实践搭建起稳固的校地合作桥梁,让青年学子真正深入乡村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并寄望青年学子深耕乡村沃土。
座谈会后,艺术学院教工党总支书记余骅与当地达成了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的共识,并举行了授牌仪式。会后,实践团走进“村田里”民宿,与当地文旅从业者围坐交流,共同探讨乡村民宿运营模式、文旅资源开发等话题。通过交流,实践团深入了解了兴隆镇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实践路径,为后续助力乡村文旅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瞻仰忠魂故迹,赓续赤诚薪火。
实践团走进版书镇梅大栋、梅大梁烈士故居。踏入故居,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瓦白墙历经岁月洗礼,无声诉说着往昔故事。梅大梁烈士的第三代后人怀着崇敬与自豪,站在陈列着先辈遗物的展室中,用饱含深情的话语,缓缓讲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当年,祖父和伯父投身革命时,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们从未有过一丝退缩……”随着讲解,斑驳的墙壁、陈旧的桌椅、泛黄的书信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生动重现。同学们围在讲解员身边,或凝神聆听,或认真记录,还不时抛出一个个问题进行采访,从生活细节到革命抉择,试图从点滴中拼凑出烈士们更加鲜活、立体的形象。
“皖南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大家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与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踊跃提问采访,在一问一答间,红色精神的火种悄然传递,点燃了每一位成员心中的热血与担当。
印承千年文脉,融创非遗新程。
实践团踏入版书镇木活字印刷体验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之旅。一进入馆内,便被古朴的印刷工具和浓郁的油墨香气所吸引。工作人员耐心地向同学们介绍木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操作流程,并组织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木活字印刷。成员们小心翼翼地拿起木活字,按照诗词内容进行排版,用油墨均匀地涂抹在活字上,纸张轻轻覆盖、用棕毛刷轻轻按压,揭开后,一个个清晰的文字跃然纸上,千年的印刷技艺仿佛在这一刻重焕生机。实践团的蒋同学感慨道:“原来文化血脉的延续,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我们掌心可触、可创、可新生的火种”。
活动期间,学院院长方福颖亲临现场指导慰问,观看同学们的体验过程,并对大家的实践成果给予充分肯定。随后与版书镇书记张静及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主要围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校地合作助力传统文化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方福颖表示,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自身优势,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步履忠诚故地,心传不朽星火。
实践团来到洋川谭梓生烈士纪念馆,在庄重氛围中追溯皖南革命火种之源。师生们凝视泛黄手稿、斑驳刑具,聆听首位中共旌德县委书记谭梓生传播马列、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当讲解员提及烈士高呼“共产党万岁”从容赴死时,成员们眼含热泪,指尖抚过展柜玻璃,仿佛触碰滚烫信仰。纪念馆一角重现的简陋秘密会议室,让青年深刻体悟“初心如磐”的重量,誓言以青春热血续写新时代信仰答卷。
叩访千年墨韵,续写砚田新章。
实践团踏入宣砚文化园开展非遗调研。在馆内,系统了解宣砚自汉代至今的发展脉络,观摩历代砚台形制演变及歙砚“罗纹”“金星”“眉纹”等核心石料品类。国家级传承人张明大师现场解析砚台的制作流程,演示选料、凿坯、精雕、打磨等传统工序,重点说明“因石施艺”“线面结合”的雕刻技法。随后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砚台制作坊,并体验了砚台研墨功能,采访张明大师,团队成员李同学说道:“一定要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们会用设计赋能,让砚雕走进年轻人书房”。一方石砚连接古今,非遗的匠心火种正淬炼出新光芒。
润育童真天地,融创美育新篇。
实践团沉浸式参观学习幼儿成长环境,解码环境育人智慧。在旌德县示范幼儿园,团队成员们驻足聆听“以美启智”的办园理念,了解“自然浸润+艺术滋养”的特色教育模式,亲手体验趣味玩教具,触摸百草园的植物纹理,并在温馨童趣的活动室,成员们与园内领导教师围绕幼儿艺术课程设计、主题墙绘创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会上,园长谭为明为大家深入讲解“艺教融合”的理念、展示了园区30年的硕果累累的育人成果,并组织实践团分组为幼儿园创设环境:在美工区,成员以 “水墨童梦园” 为主题,用毛笔蘸墨在宣纸画熊猫、荷花,晕染出传统韵味;在阅读区,成员把经典故事剪成剪纸,为图书角添灵动。经过一下午努力,幼儿园满是水墨与剪纸交织的艺术气息,参加活动的候同学感慨:“真切感受到幼儿园《让每一处空间都会说话》的教育匠心,当想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也能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感觉特别有意义”
声动春田暮色,青春点亮乡村。
期间实践团还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团队在兴隆镇共同开展“春田音乐节”。吉他弹唱、舞蹈表演、红歌联唱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团队成员用青春的歌声与舞姿,为乡村夜晚增添了无限活力。大家在艺术交流中增进了彼此情谊,也让当地居民真切感受到高校学子的蓬勃朝气,进一步拉近了校地之间的距离。
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深入乡村一线,青年学子在服务中锤炼专业本领,在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生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我院将引导更多艺术人才深耕乡村沃土,以创新设计激活文化资源,以美育实践滋养文明新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持久动能,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社区的崭新篇章。(文图/夏彩虹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