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9 浏览次数:135
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传承红色基因,7月1日至5日,智能制造学院“宣纸传情 墨韵承红”暑期实践团赴宣城泾县开展为期五天的实践调研。团队以非遗文化传承与红色精神探寻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体验、走访交流、实地学习等形式,在行走中感悟宣纸技艺的匠心之美,在寻访中汲取革命精神的奋进力量。
探秘古法宣纸,传承千年匠心。
团队首站抵达李园村古宣纸制作工坊,在氤氲着青檀清香的工坊内,队员们见证了“纸寿千年”背后的匠心坚守。从原料浸泡到成纸揭分,108道工序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张宣纸千滴汗”的文化内涵。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守,更让年轻学子们对工匠精神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在小岭村,队员们重点调研了捞纸打帘这一核心工艺。当了解到每张竹帘需经上万次手工编织方能成型时,机械专业的同学们不禁感叹传统工艺的精密程度。在宣纸文化园,从历史沿革到现代创新,系统化的展陈让队员们对这项非遗技艺有了全景式认知。特别是在“三丈三”超级宣纸制作现场,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的完美结合,为智能制造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传统技艺创新发展的生动案例。
寻访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
在丁家桥后山村,团队怀着崇敬之情走访慰问当地老党员。在老党员徐金贵家中,队员们围坐聆听他们讲述入党初心和建设祖国的奋斗历程。老党员们用朴实的话语诠释了对党的忠诚与信仰的坚守,这些鲜活的红色记忆让队员们深受感动。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娓娓道来。当讲解员说到“新四军战士用生命守护宣纸技艺”的故事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的血脉联系。
高校联动碰撞,创新文化传播。
活动期间,团队与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实践队伍展开深入交流。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子围绕“传统技艺的现代化表达”“红色资源的创新传播”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跨学科的创新思路。
此次实践活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这种"非遗+红色+专业"的实践模式,既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也为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青年智慧。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一定要将此次实践收获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让古老技艺在智能制造时代焕发新生。(文图/储红姣 审核/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