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搬到田间地头的农业“实验课堂”
发布日期:2022-11-11 浏览次数:1535
在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区的多个科研试验站点,一份份样品、一组组数据,生于泥土,用于生产。甘肃农业大学把农业“实验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师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变得充盈而精彩。
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万仓教授与团队的老师们,将科研“主阵地”挪到了油菜地里,和10余名研究生一道,吃住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秦王川油菜育种基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农作物们共“成长”。
“我们相继完成了一万余份油菜种质资源的整理建档,以及两万余份油菜高代材料品质指标的系统观测。”该校硕士研究生陶肖蕾说,“年逾花甲的孙老师不是在地里、仓库里,就是在实验室,他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们。”
甘肃武威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里,该校农学院的研究生们看着即将长成、等待收割的小麦,喜上眉梢。今年这茬小麦比往年正常播期晚了一周,为此,师生们实打实、更加用心地做好施肥、灌水、除草,观测好每一项指标,让小麦多成穗、成大穗。
来到甘肃定西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研究生干起农活来有模有样。到了晚上,为抢抓试验进度,他们还会主动去实验室,分析测试白天取来的样品。“到了农田里,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农村、了解农业,走进农民的生活。”博士研究生谢丽华对此感触颇深,她对土地土壤、对种子作物的认真,是团队里出了名的。
在定西市通渭县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试验站,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柴守玺教授、常磊教授带领近30名研究生开展小麦收获前的采样工作。柴守玺喜欢在田地中给学生们讲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这样的特色耕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院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长期驻点于此的博士研究生马建涛,是甘肃酒泉人,但他现在精通通渭方言,在田间开放日活动中,他的农艺技术讲解吸引了一众乡亲前来学习。“农业大学作为‘三农’发展的人力资源富集地和科技创新支撑地,我们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柴守玺、常磊如是说。
唯有把双脚深深扎进泥土里,才能长出真本事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学子发挥专业特长就近下田、参与家乡农业生产,还针对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开展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将学到的知识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情系“三农”、行为“三农”,胸怀“国之大者”。(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