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爬起,在哪跌倒

发布日期:2018-12-13 浏览次数:3594

心理现象有时很奇怪,研究者的责任就是提示这些心理现象背后隐藏的道理。有时人类会在哪儿爬起,但又会在哪儿跌倒。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些人的生活中不乏一种离奇的重复现象,他们不断地在人际关系中复制相似的痛苦和失败,一次次地经历着同样的倒霉事儿,仿佛被施了魔咒,无论从哪里开始,最终都会走进曾经的怪圈。

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这种事情在生活中会被很多人嘲笑,然而在我们的经历里,确实都出现过两次甚至多次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的情况:

●Tracy又换工作了,每次的离职都是因为和上司发生争执。她纳闷,怎么就总遇到那么自以为是的领导?我一定要找到赏识我的老板!

●Helen每到一个新环境,都能培养出一个“死对头”,让自己无法舒心地工作。

●Cathy恋爱无数次,却在临近婚姻门槛的时候,出一些状况,让关系告吹。

●Janet离开了暴力的丈夫,再婚不到半年,就传出被新丈夫拳脚相加地施虐。

命运不好!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她们的内心都徘徊着一个潜意识的关系幽灵,迫使她们一次次地主导着挫败的经历。那么这些幽灵到底是什么呢?它们其实就是你曾经经历而又无法摆脱的一些关系模式,特别是幼年时期和父母的关系模式。

  一个世纪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快乐或者痛苦的事情后,会反复尝试着去找机会体验同样的情感,在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重复。比如一个被父母珍爱的孩子,他长大后会珍爱自己,并把这种感受传递给他人,让别人也同样尊重喜爱他;而一个被忽视的孩子,会在此后的人际关系中,反复寻找验证自己被忽视的证据,做出一些让别人忽视他的下意识举动,直到别人忽视他为止。因此上述那些怪圈守望者们,也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被下意识驱使着,重复着他们幼年的关系模式,所以游戏才会一次次地上演。

关系怪圈大体能给当事人带来以下心理满足:

1.心理上的补偿。当我们被某种人吸引而产生强烈的互动,一定是他们身上具有伴随我们成长的父母或者抚养人身上的心理特征。我们借着与他们进行深层的情感互动,去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未能满足的心理要求。

2.完成未了的心愿。不完美的父母注定了我们幼年有很多的缺憾,或者不被认可,或者过早承担起成人的责任,都会让我们在心里写好未来的愿望,并用一生的努力去达成那个幼稚的目标。

3.寻找熟悉的感觉。和父母的互动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所以即便那种互动是痛苦的,但是至少是熟悉的,比陌生的快乐更能让我们趋之若鹜。

4.潜意识里对父母的忠诚。孩子都是忠于父母的,即使外在的叛逆也不能改变守护父母的心愿。他们不能切断和父母联结的心理脐带,没有了这条脐带,他们就感觉自己背叛了父母。所以哪怕脐带已经不合时宜,仍然舍不得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