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嗨”行为大赏:为什么我们总在颅内开美颜?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4354

你是否注意到这样的现象:

团队项目成功时,觉得自己贡献最大;失败时,却认为主要是队友的问题。考试考得好,归因于自己聪明勤奋;考得不好,抱怨老师出题太偏。开车时自己抢道是情有可原,别人抢道则是素质低下。

如果你发现自己频频点头,那么恭喜你,你和全球绝大多数人类一样,都体验着一种名为“自我服务偏差”的心理现象。01概念自我服务偏差,又称自利性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如能力、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运气)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在一项经典研究中发现,夫妻双方通常都会声称自己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比例加起来明显超过100%。这并非有人说谎,而是每个人都更容易记住自己的贡献,忽视对方的付出。


职场中也随处可见这种现象:年度考核时,员工往往高估自己的绩效水平;团队项目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贡献超过平均水平——这在统计学上显然不可能。

我们就像戴着一副特殊的眼镜:看自己时自带美颜,看他人时却变成挑剔的显微镜。


02为什么会如此?——自我服务偏差——1维护自尊需要将成功内化、失败外化,如同为我们的自我价值穿上防护盔甲。想象一下,如果每次失败都深深刺痛自尊,生活将多么艰难。这种偏差就像心理免疫系统,保护我们免受自信崩塌的威胁。2走认知捷径我们大脑天生爱走捷径。仔细分析每次成败需要耗费大量心理能量,而简单地将好坏结果分别归因于内外因素,则轻松得多。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认知节约显得尤为诱人。3获取掌控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强化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相信“我能掌控命运”比承认“很多事纯属运气”让人安心得多。控制错觉就像心理安全毯,给予我们前进的勇气。


03如何保持理性? ——自我服务偏差——

1培养记录反思习惯建立自己的“决策日志”:记录重要决定时的思考过程、事后的实际结果。定期对比,看看你通常在哪些事情上过度自夸,在哪些事情上过度推诿。这种反差往往令人震惊且受益匪浅。2主动寻求不同声音主动寻找与你观点不同的朋友、同事交流。当你提出方案时,特意询问:“你觉得这个想法有什么潜在问题?”反对意见虽不悦耳,却是打破自我美化的利器。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其中就包括认识到我们天生并不完全客观地认识自己这一事实。

在这个鼓励自我表扬的时代,敢于审视自我偏见,或许才是最酷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