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悟心田,绿愈青春————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心灵绿洲”从青年林到百草园的绿色实践
发布日期:2025-05-16 浏览次数:5470
春风拂过,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校园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场名为“心灵绿洲”的特色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该活动将果蔬种植实践与心灵疗愈、劳动育人紧密结合,通过开垦荒地、培育作物、观察生命成长等环节,打造了一个兼具心理建设与教育价值的实践平台。自启动以来,活动累计种植草莓、番茄、黄瓜等十多类作物,参与师生超千余人,成为学校探索育人模式的重要实践。
在“心灵绿洲”的田垄间,一场特殊的心理疗愈课正在展开。学生们踩过松软的泥土,指尖轻抚向日葵新发的绒毛嫩芽,闭目时,晨露浸润的微风裹挟着迷迭香的清冽拂过睫毛,通过触觉感知土壤的脉搏、嗅觉捕捉香草植物的芬芳、视觉记录幼苗每日的生长刻度,参与者得以在沉浸式自然对话中,逐渐剥离焦虑的茧壳。
当现代文明将人异化为符号时,泥土的温度、幼苗的生长,却在唤醒我们最原始的生命感知。每一次俯身,都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温柔抵抗;每一次等待花开,都在重建被数字时代割裂的时间感知。当学生亲眼见证自己播种的作物从破土到繁茂,这种具象化的生命历程能有效重建他们对时间的掌控感,而泥土中微生物释放的血清素前体物质,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心理中心老师张群“人生如同耕种,既需要埋首耕耘的笃定,也要懂得等待时机的智慧,而心灵真正的丰饶,永远来自于向下扎根的力量,植物从不会因为畏惧风雨就拒绝生长。”
心理中心李同学阳光晒得后背发烫,但和伙伴一起流汗的感觉,莫名治愈。指尖沾满泥土,心里却格外踏实,原来专注劳作真的能忘掉烦恼。
朋辈咨询员凡同学李老师教我们松土要轻柔,突然明白,对待自己何尝不需要这份温柔?温柔是一种力量,治愈他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将“心灵绿洲”纳入必修劳动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构建“专业赋能+跨学科实践+价值观引领”三维体系,将“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让这片绿洲成为生动的育人课堂。从翻土、播种到施肥、搭架,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规划,既遵循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又贴合学生成长的心理节奏。
在活动中,老师化身“田间导师”,从耕土开始,手把手教导同学们掌握每一个种植环节。同学们手持农具,在老师的示范下,用力翻起一块块板结的土壤,将其打碎、整平。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掌握力度和技巧,同学们在反复尝试中逐渐熟悉,额头的汗水见证着他们的努力。在劳动过程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心灵绿洲”系列活动带来的不仅是缀满枝头的果实,更是“五育并举”结出的育人硕果。劳动成为心理疗愈的媒介、专业实践的载体、团队协作的纽带,是价值观塑造的基石。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还是意志的磨砺、智慧的凝练和价值观的塑造。
这片由师生共同浇灌的绿洲,已然成为新时代育人的鲜活注脚。当手掌沾满泥土,当浮躁的心灵邂逅生长,教育的真谛在躬耕中悄然显现——最好的成长,既需要向下扎根的沉淀,也离不开向上生长的力量。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以创新之举证明:教育的沃土,终将在自然与劳动的融合中,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之花。
排版编辑|王莹莹
审核编辑|李慧
- 上一篇:“我是演说家”心理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 下一篇:心田除杂草,共期秋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