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 从革命旧址到田间地头:文达青年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次数:21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2025年7月16日至18日,我校“薪火传红路,青春筑梦行”思政委员实践团赴合肥市肥东县革命老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与座谈交流,并探寻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江淮大地的热土上奋力书写着“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的青春篇章。

探寻历史根脉,触摸肥东记忆

首日清晨,实践团走进肥东县博物馆,这里既是江淮文脉的缩影,更是红色记忆的宝库。馆内丰富的文物展品与详实的史料记载,为成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肥东地域文化的窗口。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到明清年间的民俗物件,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生活智慧与文明传承。肥东作为吴楚要冲,楚文化与江淮农耕文明在此交融,革命烽火更添炽热底色。在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讲解中,成员们既触摸到江淮文脉的厚重,也读懂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从革命青年的誓言到竹筏上的万民心声,大家深刻体悟到波澜壮阔的胜利史诗,其最深厚的伟力正是根植于人民群众“毁家纾难、生死相随”的衷心拥护。


追寻渡江精神,熔铸信仰之基

当日下午,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踏入渡江战役“神经中枢”——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这里曾见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伟大号令的酝酿与发出,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坐标。成员们参观了总前委会议室、邓小平同志旧居等历史场景,泛黄的作战地图、老式电话机、战士用过的步枪,还原着7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渡江战役中,总前委在瑶岗指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英勇事迹。“当时条件艰苦,但战士们凭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念,突破天险,为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大家纷纷表示,要将“坚定信念、团结拼搏、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渡江精神融入学习工作,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深植基层沃土,智绘振兴画卷

次日,实践团前往长临河镇罗店社区开展座谈会。镇团委周书记与社区干部结合当地资源现状与青年工作实践,生动讲述如何将革命精神融入新时代青年思想引领。社区干部介绍了罗店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数字赋能”模式,从解决居民难题、到组织环境整治、再到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增收,每一项举措都体现着基层干部的担当与智慧。


实践团成员就“新时代青年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发展”踊跃提问、分享见解,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热烈的讨论让青年学子们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明确了实践调研的方向。


随后,在洪艳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党员种植户罗晓俊组长的百亩葡萄园。罗组长表示“党员就得带头吃苦,才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藤蔓交错的大棚里,是十年如一日的护理。“这块地磨破我多双手套,但看着乡亲们跟着增收,值!”离园时,成员将最甜葡萄捧给罗组长。宝石般的果实映着党徽,也映亮青年心声:乡村振兴之路,正是万千党员这样一脚泥、一身汗踏出来的。


接着,实践团来到陈良英医生的诊所。诊疗室里一本泛黄的《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格外引人注目。陈医生感慨“药材讲分量,行医更得讲斤两”,五十载春秋,几十本病历,她从未改变悬壶济世的初心,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


千阶丈量信仰,丰碑永铭忠魂

烈日下,在庄严肃穆的茶壶山革命烈士陵园。青年学子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沿着象征革命征程的多级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缓缓拾级而上。攀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意志的磨砺和对信仰高度的丈量。陵园顶端,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庄严。碑身上镌刻的烈士英名,无声诉说着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壮烈史诗。全体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前列队肃立,举行了简短而庄严的祭奠仪式。

团队负责人阚续旭表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思政委员,更要带头传承红色基因,让烈士精神照亮青年成长之路。”


忠魂铸梦青瓦,侨脉绕情六家


实践团来到淮军故里——六家畈。工作人员冯垒热情介绍,六家畈是著名华人侨乡,侨乡历史可溯至数百年前。当时,受国内环境与经济因素影响,大量子弟背井离乡,远赴东南亚、欧美等地谋生。他们白手起家,凭借坚韧毅力、勤劳智慧和开拓精神,在多领域崭露头角、取得成就。但无论走多远、多成功,他们始终心系故土,通过汇款、投资等方式支持家乡建设,如修路建桥、捐资办学办医、引进先进农技设备,为家乡发展贡献巨大。


在相关展馆和讲解中,成员们了解到众多六家畈子弟加入淮军,参与洋务、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的往事,为国家稳定团结贡献力量。六家畈的故事从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火种,正等待着新一代人接过接力棒,让这份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青衿力织防网,银龄洞穿骗局

实践团成员们将反诈知识送到多位老人身边,尤其注重对行动不便长者的关怀。面对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俯下身姿,蹲在老人身旁,以视线平齐的角度,耐心细致地讲解当前高发的诈骗手段,如“保健品陷阱”、“冒充亲友求助”、“虚假投资理财”等。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结合真实案例,提醒老人们如何识别骗局、保护好自己的“养老钱”。这一幕俯身倾听、贴心讲解的画面,生动诠释了文达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赤诚之心,也在老人心中筑起了一道温暖而坚实的反诈防线。


本次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卷“以史铸魂”的生动教材,更是一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青春修行。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不是陈列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青春价值不在课堂的纸上谈兵,而在扎根大地的躬身实践。未来,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探索“红色研学+基层服务”长效模式,让青春力量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光,让每一次追寻都成为照亮前路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