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8 浏览次数:11
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7月7日至12日,我校聚星联盟组建的“聚星燎原・助农青耕”实践团奔赴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莲塘村,以“青年力量+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协同模式,深耕产业调研、直播助农、文旅宣传,用数字技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在大别山深处书写青春建功的生动答卷。
数字赋能破题:从治理革新到校地协同
作为数字乡村试点村,莲塘村的“数字基因”为实践团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视野。7月7日下午,团岳西县委副书记胡珏莺,莲塘村党支部书记储身玉,聚星联盟理事、岳西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莲塘村选派干部王茜,安徽省首位乡村CEO王业清与实践团成员在党群服务中心展开座谈。胡珏莺代表团县委对实践团一行表示欢迎并对岳西特色农产品与文旅资源进行详细介绍,双方当即达成“政府+高校+乡村”联动共识—依托聚星联盟专业优势,助力“皖美三莲”品牌破圈。会后,实践团在乡村运营中心完成直播选品,为后续助农筑牢品质根基。这种“政校村”三方联动,既是对产学研用理念的践行,更探索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产业筑基:从生态优势到富民实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岳西转化为实打实的产业动能。作为“中国茯苓之乡”,当地通过标准化种植、深加工升级,让茯苓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实践团走进茯苓基地,见证了从菌棒培育到切片加工的全链条标准化:不规则的茯苓在专用设备中化为雪白方片,科技让“山货”实现品质跃升。
实践团走进茯苓交易市场,与商贩们一起将茯苓整齐码放、分拣装箱,收购商与药农的议价声交织成繁忙图景。岳西人将“靠山吃山”的智慧转化为“生态变现”的能力—这不仅是产业的壮大,更是对“生态优先、产业富民”路径的坚定践行。
文化铸魂:从技艺传承到根脉守护
乡村振兴的底色,是文化的传承。实践团走访县级非遗“岳西手工挂面”传承人王国升时,目睹了“三光境界”的千年匠心:揉面需达“面光、盆光、手光”,醒面后搓条盘成螺旋,阳光下拉面如银线垂落。一碗土鸡汤煮挂面,缀以野葱酸菜,尝得出山水的清冽与祖辈的智慧。正如王师傅所言:“没有文化的产业就像没放盐的面条,再好看也不香。”这根挂面,连着的是乡愁,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失的文化根脉。
在翡冷翠茶文化展示馆,岳西翠兰的“三炒三晾”古法工艺诉说着另一种传承。这款三次作为国宾礼茶的珍品,从古代茶碾到现代设备的演变史,彰显着“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的坚守。茶艺师演示的“三指叩首”“茶满七分”礼仪,让实践团读懂:一片茶叶里,既有大别山的灵气,更有历代茶农的探索。团队与馆方达成共识,计划开发“一日茶农”体验游,将采茶、制茶、茶道串联成沉浸式文旅产品—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正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文旅融合:从资源禀赋到价值释放
飞旗寨的云海奇峰,是岳西文旅融合的缩影。这座明清古寨遗址,现存寨墙、石门见证历史沧桑,周边传统村落与农耕文化展示,让游客触摸皖西风情。实践团登临海拔千米的主峰,玻璃栈道上俯瞰云海翻涌,“仙人石”“鹰嘴岩”等景观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森林覆盖率带来的凉爽气候,使这里成为避暑胜地,而AR智慧导览系统的规划,更将让“云上秘境”插上数字翅膀。
青春答卷:从实践创新到长效赋能
实践团以数字技术为笔,书写助农答卷。7月8日和7月9日共计4个小时的助农直播,聚星联盟理事赵王明、陈涵涵聚焦茯苓、挂面、翠兰,科普生产工艺与营养价值,现场试吃让观众“买得放心”;穿插田间地头见闻,让屏幕另一端的用户走进莲塘村的日常,2场直播获10万+点赞,系列短视频浏览量破10万,有效拓宽了农产品线上渠道。7月11日2场文旅宣传直播则让飞旗寨的云海古寨走入大众视野,实现“农产+文旅”双重破圈。
从数字治理到产业升级,从文化传承到文旅融合,文达学子以行动诠释担当。这场实践开启了校地协同的新篇章——用青年智慧激活乡村资源,以产学研用助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可复制的“青春方案”。未来聚星联盟将与莲塘村共建“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构建“暑期实践+学期远程指导”长效机制;联动校内专业力量,为茯苓深加工研发包装,为飞旗寨设计AR导览;筹备“岳西特色产业创新工作坊”,以跨学科团队对接当地需求。在乡村振兴的接力赛中,跑好属于文达青年的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