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团委“大手牵小手,团建带队建”乡村爱心支教实践团走进肥西紫蓬镇

发布日期:2025-07-15 浏览次数:22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号召,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团委精心组织“大手牵小手,团建带队建”乡村爱心支教实践团,于7月2日走进肥西县紫蓬镇堰湾社区,为当地儿童带来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这场实践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深刻实践,为乡村教育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力量。


一、打造三维体系,赋能乡村儿童成长

实践团紧密围绕“政治启蒙、文化传承、全面发展”三大核心目标,精心设计了涵盖党史教育、普通话推广、传统文化、科普教育、口才训练、手工创新、身心健康七大板块的课程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实践性成长”的模式,将价值引领融入趣味活动,既满足了乡村儿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也践行了共青团服务大局的工作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新时代接班人的核心素养。


(一)红色基因铸魂:党史教育筑牢信仰根基

实践团构建“认知-体验-践行”的党史教育闭环。通过系统讲解党、团、队的发展历程,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国旗、党旗、团旗、队旗蕴含的历史意义。观看《闪闪的红星》等红色影片,参与“英雄伴我成长”角色扮演(如扮演王二小、刘胡兰),以及在“童心向党,红领巾飞扬”--红领巾佩戴赛中一丝不苟的动作,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明确成长方向,筑牢信仰之基。

(二)语言桥梁凝心:推普助学促进民族团结

以“语言连通心灵”为理念,实践团设计了“认知-实践-传播”的阶梯式推普课程。破冰环节的“方言趣味演绎”让孩子们在欢笑中体会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系统课程则生动阐释普通话作为“中国结”般连接四方、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特别开展的“家庭推普三阶梯”行动(教长辈绕口令、帮家人纠错、录制家庭诵读视频),形成了“小手拉大手”的辐射效应。孩子们荣获“推普小卫士”奖牌,守护的不仅是语言规范,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三)非遗文化润心: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根脉

实践团创新推出“非遗+”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植物拓印课上,孩子们在棉麻布袋上锤打叶片,感受“天人合一”的古人智慧与自然之美;彩陶制作课中,绘制传统纹饰,理解“纹饰里的农耕文明”,并用现代审美赋予传统工艺新活力。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文化根脉,捧在手中的不仅是拓印袋和彩陶,更是对“我是谁”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为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打下根基。


(四)科学探索启智:科普教育点燃创新火种

实践团以“生活中的科学”为切入点,设计沉浸式实验课程。“会发光的海滩”通过鲁米诺试剂模拟蓝眼泪现象,揭示微生物发光原理;非牛顿流体实验则让孩子们亲手体验玉米淀粉混合物的神奇特性(遇强则硬、遇柔则软),并联系牙膏、冰淇淋等日常用品。这些趣味实验打破了“科学高不可攀”的认知,让孩子们明白科学是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创新潜能。




(五)自信表达塑人:口才训练助力个性发展

为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实践团构建了“敢说-会说-爱说”三阶训练模型。通过“姓名创意拆解”(如:“李想,梦想的想,立志当设计师”)、“特质具象描述”(如:自称“充满好奇的‘探险家’”)、“关键词盲盒即兴故事”等活动激发个性表达;“科学记者实训”则引导孩子们以“蓝眼泪科考队员”身份,运用“5W1H”法则清晰讲述实验过程,有效锻炼了逻辑思维与结构化表达能力。内向孩子的突破性表现,展现了课程在塑造自信人格方面的成效。


(六)身心并重强基:健康理念护航全面成长

实践团注重身心健康一体化培育,创新“智体双促”模式。环保知识学习(如四色垃圾分类)与“家庭垃圾分类经验分享”相结合,使知识生活化;体育课上融入“垃圾分类接力赛”,让孩子们在奔跑协作中巩固知识、锻炼体魄、培养团队精神。轮换制确保全员参与,笑声与汗水交织,生动诠释了“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理念。


(七)巧手创新践行:手工活动培育环保理念

实践团巧妙融合环保教育与手工创新。课程以垃圾分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废纸变身纸箱机器人”、“塑料瓶改造花盆”等实例,阐释“变废为宝”理念。在动手环节,孩子们专注地将彩纸、纸杯制作成机械臂机器人,在剪裁、拼接、协作和完成后的喜悦中,深刻体会到“环保是行动,而非口号”。这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将“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根植于心,让孩子们认识到个人行动对地球的意义。


二、深化校地协同,书写青春担当答卷

此次实践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答卷,更是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校地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度探索。实践团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团建带队建”为纽带,精准对接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教育需求,成功构建了“政治引领-文化浸润-能力赋能”的三维育人体系,成效显著。


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提供了优质陪伴和成长方向指引,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的宝贵课堂,使其在实践中深化对“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理解与践行。同时,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校地合作的坚实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为期五天的集中实践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文达青年服务乡村教育的步履永不停歇。未来,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将继续带领这支“大手牵小手”的队伍,将志愿精神与育人使命熔铸于广袤乡土,把青春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田野上,让青春光谱在乡村教育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绽放恒久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