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03 浏览次数:631
邵静晶,女,安徽黄山人,2022年毕业于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曾服役于火箭军某单位;2022年8月参加西部计划,服务于共青团皮山县委员会;2024年8月考入皮山县科学技术协会。
淬火军营:锻造生命的硬度与温度。2017年盛夏,邵静晶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西北军营的晨曦中,她在《强军战歌》的旋律里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钢铁战士的蜕变。内务柜里棱角分明的豆腐块,战术场上斑驳的迷彩印记,演兵场上划破天际的导弹尾迹,这些具象的军旅符号,最终都化作了她心中美好的回忆。
初入军营时,高原训练“三公里”总让她呼啦呼啦大喘气。但当在“团专业技能比武”举起第一名的奖状,在重大任务中圆满完成保障使命时,那些浸透汗水的日子,都成为滋养成长的甘霖。部队教会她的不仅是“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坚韧,更让她懂得“战友”二字重逾千钧。她把在部队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和专业技能充分运用到志愿服务工作中。
扎根边疆:播撒希望的星火与种子。2022年5月,在即将结束大学校园生活的时候,邵静晶看到了辅导员转发的西部计划招募信息,那一句“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深深的吸引着她,虽然在西北当兵,但是她从未走到过祖国的边疆,带着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向往,邵静晶再次背起行囊,跨越4000公里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当火车穿越河西走廊,窗外的戈壁滩逐渐被绿洲取代,她知道,这片土地将承载她新的青春叙事。
在皮山团县委的工作中,邵静晶深刻体会到“基层无小事”的深意。语言不通时,维吾尔族同事用手比划着教她日常用语;文化差异中,她创新采用“青年夜校+红领巾小课堂”的方式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当看到皮山青少年在安徽沉浸式体验科技和文化时,眼中闪烁着光芒;当皮山的孩子们感受希望工程带来的温暖,脸上扬起了笑容。邵静晶真切地感受到,志愿红与边疆的胡杨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扎根生长。
最难忘的是那次沙尘暴突袭,漫天黄沙中,一位维吾尔族大姐硬把她拉进自家,用不太流利的国通语说:“朋友,别怕,我们都是一家人。”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眼眶的温热。边疆的土地或许贫瘠,但这里的人民有着最炽热的情怀。
在红领巾小课堂活动中,邵静晶同志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少年儿童系统讲解国旗、国徽的历史渊源与象征意义,并精心设计了知识竞答、歌舞表演等互动环节。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既深化了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教育,又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唤起了参与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逐梦边疆:书写时代的责任与荣光。在服务边疆的700多个日夜,邵静晶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从士兵到志愿者,从橄榄绿到志愿红,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心中赤忱的底色。如今,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成功考入皮山县科协,选择继续留在这片深情的土地。
在两年的志愿服务时间里,邵静晶充分施展专业特长,担当起服务单位的“财务大管家”。不仅出色完成了单位本职工作,凭借干劲和韧劲,邵静晶积极与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交流,为全县有相关需求的中小学生捐赠护眼大礼包和爱心书包,切实做到了爱在和田、奉献和田。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都是在为和田的美好未来添彩助力。
邵静晶说“当与各族群众在节日共跳麦西来甫,当在沙漠边缘种下一棵棵胡杨幼苗,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都在为边疆的发展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