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解读
发布日期:2025-03-31 浏览次数:2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网络安全法出台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深刻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网络安全威胁也渗透到各个层面。网络安全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制定网络安全法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网络安全、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客观需要。
重要意义
· 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依法治网、化解网络风险提供了法律保障,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 确立了网络空间主权、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共同治理等基本原则。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完善了网络安全监管体制,强化了网络运行安全,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了网络安全义务和责任,加大了违法惩处力度,还将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措施制度化、法制化。
主要内容
· 总则: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等,明确国家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等。
· 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扶持重点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和项目,推进网络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开发网络数据安全保护和利用技术,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支持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等。
· 网络运行安全:包括一般规定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安全。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需履行制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采取防范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等安全保护义务。网络产品、服务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需经安全认证或安全检测合格后才可销售或提供,网络运营者为用户提供服务时应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等。
· 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运营者应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活动,不得非法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
·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国家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建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网络运营者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安全风险,在发生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 法律责任:对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等主体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责令改正、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信息中心)
- 上一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解读
- 下一篇:网络个人信息防护“四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