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个人信息防护“四谨慎”
发布日期:2025-03-28 浏览次数:107
1. 谨慎公开个人信息
避免过度分享:不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公开平台随意透露身份证号、住址、手机号、银行卡信息等敏感内容。
关闭不必要的权限:检查APP/网站的隐私设置,关闭地理位置、通讯录等非必要权限。
警惕“信息收集”场景:如问卷调查、抽奖活动等,需核实主办方真实性,避免填写敏感信息。
2. 谨慎点击链接与附件
防范钓鱼攻击:不轻信陌生邮件、短信中的链接或附件,尤其是“中奖”“账户异常”等诱导性内容。
核实网址真实性:手动输入官网地址,或通过官方APP访问,警惕仿冒网站(如虚假银行页面)。
安装安全软件:使用杀毒工具扫描下载文件,避免木马病毒窃取信息。
3. 谨慎使用公共网络与设备
避免公共WiFi转账:公共网络可能被监听,如需操作网银等,优先使用移动数据或VPN加密。
不保存密码:在他人设备(如网吧电脑)登录账号后,务必退出并清除缓存。
启用双重验证:为重要账户(如邮箱、支付工具)开启短信/指纹二次验证。
4. 谨慎授权第三方服务
最小化授权原则:使用社交账号登录第三方APP时,仅授权必要信息(如拒绝“获取好友列表”)。
定期清理授权: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的“隐私设置”中,取消不再使用的应用授权。
关注数据泄露新闻:若某平台发生数据泄露,及时修改密码并检查关联账户。
补充建议定期修改密码:使用高强度密码(字母+数字+符号),不同平台避免重复。
关注异常提示:如收到“异地登录”提醒,立即冻结账户并排查风险。
学习反诈知识:了解常见骗局(如冒充客服、虚假投资),提升警惕性。
通过“四谨慎”原则,可大幅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若发现信息被盗用,请立即报警并联系相关平台处理。
(网络信息中心)
- 上一篇:《网络安全法》解读
- 下一篇:2024年需要关注的15种计算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