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行走的思政课】不止于缅怀 文达青年以“实践之行”传承潜山红色基因

2025-07-24

为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初心使命,7月9日至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金丽、刘子吟带领学生赴安庆市潜山市开展“古皖赤红韵,青春筑梦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循着红色足迹,在烈士长眠之地缅怀先烈,在乡村振兴一线汲取力量,在革命纪念馆中感悟信仰,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野寨中学里的精神传承:985个名字背后的家国情怀

9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来到野寨中学及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讲解员缓缓道出学校的建校背景——这里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园地,更是承载着抗战记忆的精神堡垒。

在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中,985位烈士长眠于此,至今仍有600多位烈士未确认姓名,这个数字背后,是一段段浴血奋战的英雄史诗。讲解员讲述了烈士们在烽火岁月中保家卫国、英勇牺牲的故事,当提及习近平总书记给野寨中学学长的回信时,在场师生无不动容。实践团成员感慨道:“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正是我们今天要用心建设的家园,这份责任需要我们青年一代扛在肩上。

长胜关下的初心接力:打扫公墓寄哀思基层对话悟担当

当日下午,实践团一行前往“长胜关烈士公墓”。大家手持扫帚、抹布,认真清扫公墓周边的落叶与尘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烈士的敬意。清扫完毕后,实践团与村党支部书记熊霞芳展开深入交流。熊霞芳结合长胜关的红色历史与乡村发展现状,讲述了当地如何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凝聚村民力量推动乡村建设的故事。


潜山烈士陵园:菊花寄哀思丰碑铸精神

10日上午,潜山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陵园展览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生动再现了潜山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奋斗历程。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冲锋陷阵到新时代的建设热潮,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整齐列队,向烈士们敬献菊花。鲜艳的菊花寄托着深切的哀思,也承载着青年一代的承诺。站在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仿佛看到了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黄铺村里的振兴密码:产业兴村绘蓝图耄耋老人的板凳党课

当日下午,实践团在村主任郝舜的带领下来到两位老党员家中拜访。徐大屋村的徐爷爷,这位有着五十年党龄的省级优秀教师,虽已年迈,却依然精神矍铄。他向实践团队成员讲述着自己一生扎根乡村教育、为群众办实事的经历,言语间满是对党的忠诚与对人民的热爱,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郝舜感慨道:“乡村要发展,离不开老党员的支持,他们是乡村的‘压舱石’,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余花屋村的郝爷爷,这位1974年入党的老党员同样有着五十年党龄,他紧握实践团成员的手说:“共产党员就是要‘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一辈子都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朴实的话语掷地有声,让在场师生深刻理解了“共产党员”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梅城馆中忆峥嵘:先烈故事映初心 实践团感悟传承

7月11日,实践团来到梅城起义纪念馆,在历史的回响中探寻革命信仰的力量。纪念馆以三个篇章系统展示了梅城起义的历史背景、战斗历程与深远影响,为让讲解更生动、理解更深入,实践团一位成员提前研读场馆讲解稿,化身“讲解员”,为师生们讲述了余大华、王效亭等先烈在抗战期间舍生取义的故事。

此次 “古皖赤红韵,青春筑梦行”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大思政课。从烈士公墓前的缅怀致敬,到烈士陵园中的庄严宣誓,再到革命纪念馆内的深入学习,文达青年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中,筑牢了信仰之基,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与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大思政理念,让更多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文图/金丽 审核/赵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