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学院动态

合肥蜀山区文化馆赵敏馆长与徽帮裁缝非遗文化第三代传承人王俊先生一行来院调研

2024-05-12

为深化推进校地文化合作,促进非遗文化项目进院进行艺术性转化,应影视传媒学院邀请,合肥市蜀山区文化馆馆长赵敏女士和“徽帮裁缝”非遗文化项目省级传承人王俊先生一行来院调研舞台剧《老师傅·徽帮裁缝》排练情况。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方友根、副院长王颖荷、夏源江热情接待并携部分演职人员与对方进行座谈交流。舞蹈教研室主任于雪儿、表演教研室主任王雨阳,艺术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创作组组长、该剧编剧兼导演凌峰等参加。

见面交流时,方友根介绍了我院正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挖掘利用省市非遗文化传承项目中的故事和精神价值,通过专业创作展演进行传承传播的想法和做法,并表示《老师傅·徽帮裁缝》就是第一次创编展演尝试,感谢赵敏馆长的指导、合作和王俊先生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将以此剧编演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赵敏说明了调研目的和任务,王俊介绍了“徽帮裁缝”非遗文化技艺项目的创始和传承情况。据介绍, 徽帮裁缝第一代创始人王允茂,系徽州绩溪人氏,出生于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5年;17岁时拜师上海“祥昌号”洋服店,在店内当学徒,王允茂为人聪慧,做事认真仔细,深得大师傅欢喜,两年不到的光景,便艺成出师,成为“祥昌号”正式的裁缝师傅。1920年,王允茂与同乡好友、徽州儒商胡学仁在上海茂名路合股开办“徽帮裁缝店”,专门为当时的洋行买办、社会名流、高级职员提供高端服装量身定制服务。其出色的技艺,使得“徽帮裁缝”生意日渐红火,也因此吸引了众多达官贵人、政界名人前来定制衣服,其中有当时的安徽同乡胡适、梨园名角小玲珑、合肥才女张爱玲、合肥张氏四姐妹等,一时盛况空前,并先后在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安庆等地开设多家分店。抗战爆发后,时局动荡,王允茂于1942年携家眷回到安徽老家,来到王夫人出生地合肥,1951年重新开业,继续经营“徽帮裁缝店”。其间,潜心挖掘和整理手工盘扣、手工徽绣等徽派传统制作工艺,结合自己独创的“四工、六针、九法、十六诀”将徽派旗袍手工缝制技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代传人王习同,受父亲王允茂亲传手工裁缝技艺,协助打理“徽帮裁缝店”。第三代传人王俊,自小受爷爷王允茂、父亲王习同言传身教,坚持将徽州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将先辈的传统技艺与新时代元素相融合,不断创新发展,立志给顾客带来独一无二的定制服务和沁入心扉的文化享受,实现服装与文化的双重定制,为让“徽帮裁缝”成为“穿在身上的文化”而努力。目前,在王俊经营下,“徽帮裁缝”百年以来,秉承第一代创始人王允茂独创的手工缝制技法,其手工盘扣、手工徽绣、手工缝制,工艺精湛,独成一派。

座谈交流后,方友根等陪同赵敏、王俊一行赴文鼎楼小剧场观摩了该剧的排练。艺术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洋等表演专业部分师生参加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