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同向而行、深度融合,帮助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7月8日-7月12日学校计算机工程学院积极组织以“计韵乡行 青春下乡”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造甲乡双河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志愿服务、党史学习、参观稻虾博物馆等系列活动,深入了解乡村实际的发展状况,学习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步骤,传承红色基因,与乡村振兴同呼吸、共命运。
重温革命初心 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来到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参观并学习红色故事。馆前广场上,矗立着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碑。成员们怀着敬畏之心在纪念碑前敬礼并重温入党誓词。随着讲解员的步伐,走进红色革命地标和中共合肥北乡支部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英雄先烈的奋斗与牺牲。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了崔筱斋的英雄故事、文物背景等典型事件,实践团也深入学习了合肥市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双河镇爆发的农民暴动。这里的红色故事将会继续传承下去。
寻访乡镇故里 壁画振兴蓝图。为了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三农”工作的开展,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与村民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需求和困难。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握手,都传递着温暖与关怀。
实践团一行开展走访育秧工厂、国家级稻渔综合种植示范区、月亮湾生态农庄验研学基地等调研,实地学习了解到科技助农之美,实践团成员在育秧中心负责人的带领下,观摩了育秧机器,一台台现代化农业设备彰显着时代进步下的乡村振兴的蓬勃生命力。实践团成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操作育秧大棚轨道车,并尝试驾驶插秧机和耕地机,亲身体验了现代化农机设备,深刻了解了智能化育秧系统。居委会领导也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子示范田的先进性,稻虾连作的养殖方式,不仅实现系统内部废物“资源化”,还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实现一田多收。通过调研学习,实践团对当地的风俗人情、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的现状、农村的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刻的了解,为实践团更好的开展助农计划奠定了坚定基础。
心怀青春理想 深耕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利用自己多学习的大学生专业知识,为农民提供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团队成员借助所学的电脑基本操作,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居委会进行图书的分类、整理以及书籍基本信息的录入。另外,居委会进行了图书捐赠,捐赠图书给农村学校或图书室,改善农村阅读条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家在居委会会议室内进行贫困资助户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分类,并进行实地走访相关贫困资助户,为家家户户送去社会温暖。
“计”韵乡行,青春下乡,这是一段充满意义的旅程。我们将党的精神铭记于心,用青春的激情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党的指引下,为乡村的明天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党的旗帜下,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青春建功新时代,不负韶华勇前行。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基层,多角度了解了长丰县造甲乡双河社区,并且进一步当地的乡村文化,投身实践,砥砺深耕,积极上好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未来文达青年将不惧艰辛、勇往直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彰显青春风采,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