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6
翻开文明史,倍觉书香浓。从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闻名世界,到现代中国高铁、基建、航天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诗经》、《论语》、《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到“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不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芒!它既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推动历史、发展文明、开拓进取的巨大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在国家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且对每个党员干部、每个普通民众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伦理观念等都有教化作用。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文“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文章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文化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以“文化是决定因素”的理论来解释21世纪中国的重新崛起,我们就不会感到有多大的意外,因为这是文化基因的传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想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一定要有“读书好”的意识;要“好读书”;要“读好书”;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和开拓创新;要“心怀天下抱负”。
“文化的本质是化人”,读书学习,于青少年而言,可以长知识,添智慧,明志向。对成年人来说,可以使自己活得更有智慧,更有尊严,更有力量。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书籍是人类智慧的宝库,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舟,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一切时代精华尽在书中,我们读书不仅是汲取前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延续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春秋时期的晋平公问于乐师师旷: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回答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思是少年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就像中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如同点燃了蜡烛,蜡烛光虽然不强,但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走路好。晋平公闻言后由衷感叹师旷说得在理。是啊,人人都应该学习,终身都要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就会陷入黑暗。
古人戏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现代人把书比方是“心灵鸡汤”。指的是读“好书”的益处。多读好书,可以使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相反,不好的书,将会成为祸害身心健康的“精神毒品”。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领导干部腐化堕落,就是从放松理论学习,不读好书开始。有的人“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人对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书籍不感兴趣,倒是把描写“诀窍”“秘闻”“黑厚”等另类书籍奉为宝典。比如,辽宁省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喜欢读《赌博精选》、《赌术实战108招》;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爱看“相面”类书籍;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专看“禁书”。由此可见, 不读“好书”导致心不正,心不正导致身不正。
要读好书,还要会读好书,要善于分析、归纳、总结和开拓创新。汉代哲学家王充对“能读”和“会读”问题做过分析评判,他把读书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鸿儒”,能“精思著文,连接篇章”“兴论立说”的思想家;第二等是“文人”,能“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通俗地说就是能够运用历史知识从事政治工作的人;第三等“通人”,即仅能掌握一般知识,以“教授为人师”,不能融会贯通创造新学问;最低一等的是“儒生”,他们在学问上仅“能说一经”,知识面既窄又寡。王充的分类或许过于苛刻,但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会不会读书,结果大不一样。鲁迅先生曾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乎读不读,而在于怎样读。”他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八个字:“博览、比较、思索、观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生活非常贫寒,因为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思考哲学问题上面。人们就此议论说,他的贫穷证明哲学无用处。为了反驳这种观点,泰勒斯运用他的知识,预见来年橄榄将要大丰收,会需要大量的橄榄炸油机。于是他大批租下榨油机并在第二年高价出租,赚了一大笔钱。后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泰勒斯向世界证明了只要哲学家们愿意,就很容易发财致富,但他们的雄心却是属于另外一种。”
亚里士多德评价泰勒斯的“雄心却是属于另外一种”,我私下里认为这种“雄心”类似于我们中华文化所提倡的人生最高境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合肥一中的校训说得很经典:“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 旨在教导学生以“中国心,世界眼”的博大胸襟、广阔视野和高远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进步发展为己任。
2006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记者向温总理提出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请问总理阁下,你晚上经常读什么书?掩卷之后什么让你难以入睡?”温总理回答说:“你实际上在问我,经常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我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此,温总理引用了六篇诗文加以回答,一是清朝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二是宋朝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三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四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五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六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温总理旁征博引的精彩回答,不仅展示了他丰厚的文化修养,更展示了一个共产党人心忧天下的政治情怀。
一个有文化底蕴,有文学品味,并不断从书中汲取养分的人,必然站得高、看得远、见贤思齐、脱离低级趣味。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努力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善于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够自我完善、自我丰富,不断提高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素质,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有人说,书生大多很穷,教师普遍清贫。是啊,富得流油的是老财主和暴发户。若穷得心如止水、心无俗念,只剩下纯净的文字和思想,那其实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在我眼里那样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们穷得只剩下文化了。(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夏源江)
©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16725号
网站设计制作:网新科技(www.ib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