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书卷》----司文超

发布日期:2018-12-11 浏览次数:8617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汽车工程学院17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司文超,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自己的读书感悟,主题是《行走,书卷》。

三毛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她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会改变,从《雨季不再来》到《撒哈拉的故事》,再到《梦里花落知多少》。在阅读中,我和她一起欣喜,也和她一起悲伤。我喜欢文字,喜欢骨子里透出来的奔放的灵魂。在人生行走的漫漫长路上,书籍总能带给我惊喜和感动。

为什么喜欢读书?正如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不说话,看着书,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读书历程。童年时期的三本书,一本《勤学故事》、一本《故事大王》、一本《儿歌三百首》,我喜欢看着书籍的封面,想象着里面的故事,然后通过懵懂的文字,把自己带入那样一个想象的伊甸园。稍大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历史书籍,购买了我的第一本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情节让年少的我热血沸腾,在小小的我心中萌发出一个个英雄梦。上了中学后,我疯狂的迷恋上了看杂志,在校期间购买了各种各样的杂志,以三种居多,《青年文摘》、《意林》、《读者》。此类杂志内容较丰富,所能摄取的知识量也很多。

如果中学的四处寻书只是冰山一角的话,大学的图书馆就是整座晶莹剔透的冰山。王小波说过:生为冰山,就该淡淡地爱洋流、爱风,并且在偶然接触时,全心全意地爱另一座冰山。从我第一天接触这座冰山,从它第一天接纳了我,我就确定这是我的理想地方之一。

那么图书馆阅读具有哪些优势呢?首先,馆内图书种类多,都可以免费借阅查看,同时为热爱阅读的人,提供了一个安静读书的场所。在图书馆阅读的这段期间,我最爱看的是东野圭吾的作品,《白夜行》、《恶意》、《解忧杂货店》等都是其经典著作。东野的文字富于严谨,毫无保留的挑战读者的想象力,犀利的写作风格使文章干净利落,让读者在大脑飞速运转的同时也能兼顾娱乐性,实属不易。

此外,老舍,巴金、萧红、等这些在中小学课本上多次出现的传奇作家,成为了我的阅读对象。童年时期我们眼中遥不可及的他们此时变得贴近生活。《茶馆》、《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经典作品,虽然之前看过一遍,第二次阅读还是能让我学到许多东西。充实是对这段时间最贴切的描述。    那么读书究竟能带来哪些好的影响呢?

在表达方面,小时候五百字的作文都能将自己弹尽粮绝,词穷一直是我表达上的短板。表达需要技能,更需要素材的积累。读书正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懂的知识面多了,自然就有话可讲,有理可循。同时,在纸卷上展现的文字,也会更富有生气,死板的文字是不讨喜的,得写得细腻洒脱,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口味,当然如果自己三观很正的话,相信符合别人的口味也不是难事。

书籍也是最好的陪伴之一,人不可能踏过同一条河流两次,生命的过程是流动的,悲欢离合是必然。我在撕心裂肺时喝过烈酒,也在歇斯底里时放声嘶吼。何以抚平心中的悸动与难堪,不要害怕 ,在破碎的心脏上再开上一个孔,让治愈的光涌进来,书籍 ,便可以是那束光。在一个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的时段,书籍是伴我久久的良师益友。     身体与灵魂,至少有一个要在路上,如果两者皆在,那便是极好了。因为书籍,我爱上了旅行。坐上绿皮火车去很远的地方,看着手机地图上的自己定位,出市,出省,去往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见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土地上的鲜活生命,回到家后将其记录下来,笔下的文字,就是对这段旅行最好的纪念。

读书在成长中的升华过程我觉得正好可以用古人所说的三重境界来形容。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初读时懵懂,单调幼稚却也可爱。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细读广读后开始求真知,看本质,也多了许多烦恼。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广读至一定高度,开始返璞归真,理解了问题的实质也尊重自然的本质,其间的过程是弥足珍贵,极富智慧的。村上春树在谈论过为这个问题时,是这么说的,“近来年轻人之所以不怎么读书了,我猜想原因恐怕同样在于把大比例的钱、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读书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上。”随着手机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阅读纸质图书的兴趣有所降低,取而代之是手机阅读时间增多。相比过去,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在大幅度提升,而有价值的信息却越来越少,这也是导致现代人知识丰富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同时,青年人的读书功利性太强,总想从中得到什么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读书,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付出。付出不一定是有回报的。多数的付出是源于喜爱,哪还在乎有没有报答呢。

最后,愿你热爱阳光与微风,书籍音乐与美食。生命的长度无非以两位数开头,以年为单位,生命的宽度我想无法衡量,我多希望那是个无限,可也会有归于尘土的一天。所以来人间一趟,要好好看个太阳。读书是件惬意的事,因为你不仅可以看到天空的太阳,还能看到心里的太阳。如此乐事,何不一试。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汽车工程学院17级新能源汽车技术班  司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