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者无疆》有感——吴帆
发布日期:2019-05-24 浏览次数:24991
这书我有幸在一年前读过,余秋雨先生历时6个月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记录了这次旅程时的所有感受,并完成了这本著作。
让我惊叹的不只是其用时之短,所及地之辽阔。而是余秋雨先生无论站在哪座城,他都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思考。不单单思考这座城的历史,更思考这座城的文化以及后人对这座城的评价。我荣幸通过余秋雨先生的那历经沧桑的双眼和饱含情感的双手,了解了欧洲这片离华夏之地很远的地方,历经沧桑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与古老的的华夏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刻意营造一种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这种氛围也许来自于对数千年文化的清理与总结,来自于对中国历史坎坷命运的反省与思考,从而带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当这种感伤、悲凉的气氛在作品中升腾与散发时,便带给了读者极大的美感与阅读效果。
几页书本便是一段历史,每一次翻动都是历史涌动的音符。在这探寻无疆之界的旅程中,我们随着余秋雨先生一起走进了欧洲古老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曾经拥有过的文明。从时间的流沙被装进沙漏的那一刻起,世界便开始了她的沧桑变化。有过辉煌,却又有过衰败;有过崇高,却又有过卑鄙;有过勇敢,却又有过犹豫;有过拘谨,却又有过叛逆。庞贝废墟的低吟,罗马竞技场的疯狂,埃菲尔铁塔下的放浪,光明,黑暗,沉闷,爆发,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随着多瑙河水平静地流向历史的深处。
这本书讲了许多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一个中国学生在欧洲某个国家留学,一天新来的教授扫视过教室的各国学生,独独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盘问。这位学生艰难地回答了一半显然被广泛误解了的问题,然后说:“另一些问题不是误解,随着中国的富强将会逐步解决的”“那么,什么是你们富强的标志呢?”教授紧追不放。学生突然觉得有点心酸,说:“我不是政府官员,回答不了这么大的问题,只想到一个最起码的标志,到了那时,中国留学生将不会在教室被单独挑出来,接受那么多盘问。”
余秋雨先生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化的隔膜。然而,这个隔膜的“死点”不在古典学理的译介,不在陶瓷、丝绸的喜好,也不在社会数据的把握,在中国人的群体心理结构所衍生的个人日常情感方式。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中国文化的创造基座,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血色,又带来了耻辱和尊严。
我喜欢《行者无疆》中这样的一句话“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我想大多数人都更倾向于后者自由的生活,而不是局限于小我之中,也许人本身是一种限于某种局限之中但又深深渴望极其自由的生活。人生是一场开始便不能中途停下的旅途,只能向前行,途中也许你会经历坎坷、荆棘和磨难,但在途中本身你是自由身,你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或者可以选择怎样走完这一生。我想当我老了的时候我不会后悔自己的这人生旅途,它也许有过落泪,有过伤感更有过绝望,但在这人生旅途中的暴风雨过后是更加灿烂的阳光。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我们都可以成为思者——虔诚地去拜谒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热地去追逐那些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写到:“最准确的比喻应该是死前细装,知道死期已临,却还有一点时间,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于是就细细装扮起来。”他们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为了自习更好的生活,把一切精力投入其中。与其说这是一种无奈,不如说是一种豁达。毫无意义地殊死搏斗换来的只会是哀鸿遍野的惨象,而趋于平静、趋于祥和生活,最后得到的还可能会是流传千古的创举。很多时候,不需要太过追求利益化的目的,也不需要太过在意一个华而不实的虚名。以一个宽广豁达之心去看待事物、精致生活,往往才会把生活过得更加自由自在,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