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党团班建设

“践行工匠精神,提升自我修养”主题征文比赛获奖佳作欣赏(六)

2016-11-29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和修养

中国文化两个历史阶段最为繁纷灿烂: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也是士文化的顶峰。另一个阶段是民国时期,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碰撞的年代,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大师。“工匠”二字,指的是手工业者,也可以叫做手艺人,这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细化。在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并不高,先秦之时诸侯贵族建成陵墓后,往往会残忍地处死造墓者,以防止进入墓室的通道被盗墓人知道;而元代更是实行了匠户制度,规定匠人的身份必须世袭,不得改行,匠人犹如奴隶。直到明朝嘉靖年间,匠户制度才被改革,匠人从而有一定自由;而匠户制度的彻底废除,则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事了。工匠精神,既包含着古代工匠的智慧,更满含古代工匠的血泪。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逐步回归,甚至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这不是偶然,其中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余同元老教授认为“工匠精神”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有时空两大特点。一个是从时间上来讲,“工匠精神”是有时代性的,有农业时代的“工匠精神”,有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还有新信息时代的“工匠精神”。美国的亚力克·福奇写了一本《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力量》,里面写了很多工业和信息时代的工匠。这三个时代的“工匠精神”,我们应该分别看待。精神是和信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信仰特征是“心统物”,讲发善心、讲内圣外王,讲明心见性,讲好人好报。但是现代社会变成了“物统心”,讲经济利益,就是功利最大化。“工匠精神”它首先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修养,有信仰才有修养。但整个信仰都在变,这是世界性的。“工匠精神”是有时代性的,它是变化的。农业时代,“工匠精神”是耐得住寂寞,心很静,一直坚持这个职业不变化,精益求精,产品的质量好。到工业时代就开始变化了,产品是为自己做,还是为别人做,有了本质区别。中国古代官手工业中,工匠是为官府做。资本主义社会工匠是为资本家做。这时起作用的主要是制度,做不好不给你钱,产品上面要写你名字,出问题你负责,平时要考核。这时的“工匠精神”,是制度逼迫之下的一种工作态度,要认真、严谨、精益求精,这个精神不是自我的。当然工业时代也有独立的自由工匠,我制作东西不只是为赚钱,这种“工匠精神”肯定是好的。到了商业信息时代的工匠,强调的是创造、创新。美国的亚力克·福奇讲的“工匠精神”就是创造、创新,这种创新是完全打破规范、突破底线的。


第二,“工匠精神”是有区域性的。中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日本的都不一样。以前我们讲“工匠精神”,比较多的是德国和日本的,认为他们产品好。产品质量提高,除了技术以外需要一种精神,那是一种很典型的为别人服务的精神,这种服务精神让产品精益求精,发展到极致。在德国强调的是一种“天职”,这与宗教伦理有关,德国工匠把工作视为天职,天职是神圣的,把东西做好才能向上帝交代。日本的“工匠精神”则是一种传统家族精神,工匠是终身雇佣的,强调工匠要坚持,要坚守,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一天天的重复中喜欢它,继而爱上它,把生命投入其中。德国的和日本的“工匠精神”强调认真严谨、精益求精,做好服务,也是一种服务精神。这里到底有多少自我,是很难说的。而美国的“工匠精神”,强调创新、创造,典型的就是乔布斯。它没有我们所讲的道德、伦理,这些对它来说都是束缚,它要求的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这种“工匠精神”又叫创客文化。这种“工匠精神”,就是美国当代发明家迪恩·卡门讲的,工匠的本质就是创新,用创新的方法去创造财富,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东西,而且是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又是一种信仰、一种修养,是美国百年创新史的内核,所以他说“工匠精神改变世界”。这就是现代“工匠精神”,我把它称为工商业时代或信息化时代的“工匠精神”。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提到的第一个工匠是富兰克林,第二个是华盛顿,第三个是美国高速公路总设计师麦克唐纳。这里的工匠就是现代的工程师。亚力克·福奇认为,爱迪生是一个成功的工匠、失败的生意人,而他的失败开启了当代“工匠精神”成长的新途径:优秀发明要与商业运作结合。微软前CTO梅尔沃德2000年创建高智公司,相当于创办了一个“工匠工厂”,工匠告别单打独斗的时代,这是“工匠精神”的发展。书中还写到“走错方向的金融工匠”。工匠从制造业转向金融业,这是美国的大现状。所以说,“工匠精神”是广义的,各个国家不一样,各个时代也不一样。


我认为当下整个社会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工业时代的创造与创新精神,它可以结合信息时代的创新创造方法。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很重要的核心是创新创造,但创新创造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推陈出新,而不是美国人讲的商业时代的从0到1,我认为还是从1到N;然后是温故而知新,以传统、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第三是返本开新。另外余同元教授强调“工匠精神”和工匠技术是并重的、并行的,不能把它们分裂。从途径上看,还是要强调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互动。当然也需要角色转换,其中包括文化知识、道德伦理的修养和角色认识的改变。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是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要改革。


为《树之生命木之心》写序的马末都老师说“工匠精神就是把自己生前的事做好”。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落实落细,也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辛勤诚实劳动实现人生理想、展示自我价值,推动形成刻苦钻研、积极奋发的社会风尚。“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追求,本质上是一种信仰、一种修养。(通讯员:徐静静|供稿人:张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