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党团班建设

“践行工匠精神,提升自我修养”主题征文比赛获奖佳作欣赏(四)

2016-11-21

一梦一生

绿墙青瓦,雨后的小镇,沁人心脾的空气,屋檐上的雨滴“嗒嗒”的落在地上,在水洼里晕开了一朵花。巷子的尽头飘着一枚红黄相间的破损的旗帜,尽管已经看不清上面写了什么,可依旧影响不了它在风中舞蹈的好心情。


走到巷子的尽头,映入眼帘的是修鞋铺里一位老人守在一个修鞋的机器旁边,巷子里的清净与无声的老人融为一体。修鞋,即修补鞋靴的工匠。旧时,人们称修鞋匠为皮匠,这是因为缝补鞋子离不开各种皮子。鞋匠使用的切刀,也叫皮匠刀。鞋匠的工作不只是补鞋,还上鞋子,划皮带。过细的市民买了新鞋,为了延长鞋的穿用寿命,需要先给新鞋钉后跟、钉掌。鞋匠还兼修马具。旧时鞋匠肩挑担子,沿街招揽生意,现在修鞋匠有固定的摊点。此时老人专心致志的将手中的线就这样绕在机器上,然后有节奏的把鞋子一转一转的鞋子就修好了,而且很结实。就这样枯燥的工作,老人就守在这机器旁一守就是几十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巷里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走在石阶上的鞋子种类也越来越多。高跟鞋“哒哒哒”的走过,精致的男士皮鞋稳重的走过,还有小朋友五颜六色的鞋子欢快的踏着小鼓点。


巷子里彩色斑斓崭新的招牌摆满了巷子的两边,整个巷子里充斥着音乐、吆喝,最重要的是巷子口新开张了一家鞋店,精致的装潢,干净的玻璃橱窗。巷子里的人越来越富有了,坏了的鞋子很少有人去修,修的再好也满足不了想穿新鞋的欲望,干脆直接到鞋店去买一双新的,在试衣镜前看来看去,转个圈圈开心的走掉了。


巷子的尽头依旧冷清,只有巷子里一些年迈的人鞋子坏了仍会去修。当然,也偶尔有几位年轻的人走向那片宁静,但也只是拿着相机“咔咔”几声走掉了。可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一意的体会这个鞋子怎么能在自己的手里妙手回春般的恢复如新。后来,有人来报道老人,说这是真正的匠人,在民风浮躁的今日,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专心致志的做好一门手艺,这下,老人的门口也热闹了一回,可老人不为所动,守着他那个手摇的机器,“咯吱咯吱”的忙着自己的事情。


等我再回到这个巷子,老人已经离开了,带着他一辈子致力于一件事的精神去了另一个世界。


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今日,你可知何为工匠?有人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三个词,十二个字,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


匠人并不单单指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更是要有一以贯之的态度。匠人用尽一生去完成一场不知道会不会有尽头的梦。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鲁班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尊奉为木匠的祖师。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用最端正的态度做真正的付出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匠人是专一的,穷其一生只为精益求精。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一个企业路才更宽,才能走得更长久。我们的进步需要工匠精神,全身心致力于我们的事业,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发现更好的自己。而老人正是是我们借鉴的榜样。

在时代进步如此迅速的今天,我们可以大刀阔斧讲求时效,同样需要细针密线慢工出细活。我们有时候可以借鉴他山之石,也更应该精益求精匠心独运。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贯彻工匠精神,努力学习专业课,在每一件要做的事情上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一以贯之,一梦一生。发扬工匠精神,追求最优秀!(通讯员:徐静静|供稿人:郑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