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学院爱国主义主题征文——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发布日期:2018-10-31 浏览次数:4248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我们的祖国在近代曾经长期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许多爱国志士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这种斗争从失败转向胜利的历史性标志。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指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团结、吸引一切爱国者共同奋斗。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声色光影,交互错杂,在潮起潮落中,一次又一次地轮回着,我们叫它烈士。等生命走过暮秋,穿过开得妖娆的彼岸花海,望着三生石上自己行过的点滴,喝下手中的孟婆汤,走过奈何桥,便走进了又一场的轮回中。纵然有些花还没开就谢了,纵然曾经的梦已无法圆满。一切都还是留在了彼岸,同曼珠沙华一起开得烂漫。信念与希望仍在,祖国,来世再见。
来时,他们一无所有…
走时,他们一无所求…
无数的鲜血,开成血色的路,成为英灵去往黄泉路上的唯一风景。仿若绚烂的彼岸花,花开无叶,叶生无花,花中相错,生生不见,注定孤独,注定悲伤。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甲午一役,把中国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拦腰折断,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弹指间灰飞烟灭,本以为大清帝国能够完胜日本小国,谁能料想,大清竟然是如此不堪一击,在这场屈辱的战争中,割地赔款。时至今日,圆明园的瓦砾还在控诉着侵略者的罪行。落后预示着挨打,挨打意味着觉醒。无数的中国人用生命诠释了这十四字箴言。古有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今有新中国脚步遍九州。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这只沉睡的狮子已经醒来。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说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不得不想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出生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爱国不是口号,而是神圣天职。(通讯员|徐静静 供稿人|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