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主题征文比赛获奖佳作欣赏(八)

发布日期:2017-05-11 浏览次数:4278

读《文化苦旅》有感

就像曦光的晨雾中隐约而来的身影,你看这仿佛是婉约秀雅的柔情女子,又仿若气焰滔天的飒爽男儿,读书的精彩大抵是创作人的千人千面,不同的构想不同的文笔便成了波澜壮阔的跌宕起伏或者简洁明了的平铺直叙,时光消磨了太多文人的笔墨,而历史这个厚重的主题,更是埋葬了无数的著作,在这残酷的筛选下,值得人铭记和传承的都能轻易的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心中,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绝对不逞多让。


不是凭一支狼毫一方砚墨就有指点江山的豪迈,不是凭读书几本遣词几句就敢妄言青史的功过,《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眼里开出的花朵,在他坚定或者踉跄的步伐里生长,在那些他路过他驻足的历史中摇曳,看客随那朵花的绽放亲眼看着历史中的文化,文人,文章的泯灭和再生,他书里每一寸笔墨,都是他的亲身经历,这样的创作如何不令人感动。他站在那些残垣断壁处抚摸历史的刻痕,沧桑的气息好似浸入了灵魂,文人的叹息就这样仓皇相遇,把几千年都看在眼里,把几千年都写在笔下,承载的太过厚重,所以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要精挑细选的润色,由此才字字珠玑。看过《文化苦旅》的人不知道可都像我,翻过一篇文章眼前却好似落幕了一页历史,栩栩如生的描写引人沉迷,我不仅喜爱这本书,更是敬畏,敬畏这样的文化功底,敬畏这样的深厚传承。


他写敦煌。我看见漫漫黄沙里最先登场的是那个无知无畏的王圆篆,后世人多是不知他的,更不知在他手上那些密封的敦煌古卷被轻易送走,写书人叹息,看书人更是心疼不已,随哒哒马蹄声远去的珍藏泛上了老旧的黄,而王维诗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倒是多了三两柳色,给敦煌添了几分生机,我猜王维看着友人远去的背影,一定会再次举起酒杯,毕竟敦煌山远路偏,这一别,可能就是永远。余秋雨觉得王维的笔触对阳关太温醇,这层层叠叠的山险水寒被他淡雅的随笔带过,这是唐人在他眼里的风骨,落魄的柳宗元被贬谪至此,这南荒之地仿若就是他仕途的尽头,但他的思维却能无比的宁静,好似所见所闻都是他笔下惊鸿般的文章,于是《永州八记》成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凭吊,不知是这些文人彩绘了敦煌,还是敦煌包容着他们。有人失意而来,也有人喜气而走,静谧的莫高窟瞧见了这一切的发生,虽然大多时它像一个壮汉一般闭眼休憩,但它也有睁眼的时候,那是个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日子,他壁画上鲜艳的色彩就是一切的见证。


苦旅中的敦煌沉默的接待了千年里所有埋怨他厌恶他的人,也寂寞的看着更多慕名而来的人,斑驳的壁画风化的佛像仿佛现在已到耄耋之年,可时光不过是他睿智的装饰,因为无数飞天的后人接踵而来,敦煌是永生的。


跋涉的脚印顷刻被风沙抚平了痕迹,不知尽头的徒步在看见那粼粼的月牙泉后只余满腔的喜悦,这是造物主对莽莽鸣沙山最虔诚的恩赐;不同于月牙泉的平静,都江堰的水更活泼奔放,它们曲折的流经水中央的雕像,李冰宛若这蜀地的神祗守着这一方的丰饶;苦旅中提到三峡,“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白帝城是一个轻快的开头,“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巫峡却仍是霜林凄冷,李白乘一叶扁舟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可刘备狼烟一生却在此抑郁托孤,欢愉与悲苦,诗情与烽火,本就是历史不变的主题,华夏大地轻描淡写的看着乐土演变成战乱,战乱又归于乐土,各种事物不停的衍生,不停的失去,不言不语。只有文人的记忆穿过盛世,穿过流离却愈发凝练,还好有文人,幸好有文人。


他写广州。大气磅礴或沉郁顿挫的文笔转瞬就被收起,这是炊烟袅袅的人间,这是车来人往的城市,就该小意的感受人与人的矛盾温情,姑娘们被小小的牌坊镇压在封建的冰里生死不知;破落的庙宇里缓慢诵经的和尚唱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夜航船的笃笃声敲进了周作人和苦旅的文章里;吴江太湖边焚烧的书籍随腐烂的芦苇困死了热情的灵魂,鲜血流淌在盲目文革的岁月里不知去向……这个城市里留给后人的思考是如此之多,苦旅的每个字里仿佛都寄托着文化的精魂,你看《文化苦旅》,就像是这座城市鲜活的展现,方方面面,里里外外。读一本好书能给你带来什么?对我来说《文化苦旅》读完,能感觉到自己历史文化的严重缺失,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家乡原来是如此的钟灵毓秀。奇山秀水大多是文人诗词佳赋的绝好来源,可天柱山却是中国众多文豪的理想安家之地,唐宝七年,风雨飘摇的唐朝到处金戈铁马,可那个肆意妄为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却在天柱山安静度日,仅是路过此地便心生“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念头,苏东坡王安石等有此愿望更加强烈,苏东坡最后一个官职便是舒州之地,他欣然写道“青山抵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王安石一生坎坷,对天柱山却爱的深切,他一提到这里便“相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他们挂念着此地,也想着终身于此,可是历史终究遗憾多于圆满,天柱山便成了他们心中的归去之地。余秋雨说他很惊奇现代文人不知天柱山,我更是羞愧,对自己的家乡竟是通过他的书了解的。


读这本书有何用?大约是历史的面纱在我面前一层一层被揭下,我感受到的不只是那些模糊字眼里的屈辱震撼和赞美歌颂,我的心头会因它的烽火结一道伤疤,会因它的繁华多一分光荣,这是读书的力量,这是《文化苦旅》的力量,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拿起一本好书,认真细读。你会发现,你收获良多。(通讯员:徐静静|供稿人:方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