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主题征文比赛获奖佳作欣赏(五)

发布日期:2016-05-11 浏览次数:5240

因为信仰,所以坚持

如果说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那么现实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如果说时间创造出了苦难,那么生活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如果说时间的神奇插满了我们的生活,那么信仰的坚持便是不忘初心的梦想。


我们相信,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理解和想象。


一·最美的等待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二强赛第六轮比赛中,在全场球迷“必胜”的高呼声中,国足1比0力斩韩国队。这场被网友称为“长沙保卫战”的小组赛,战胜实力冤家韩国队的喜报瞬间在微博、朋友圈刷屏,国歌瞬间唱响在祖国各地。


习总书记曾经在墨西哥城发表演讲时说道:“我是一个足球迷,中国足球队一直很努力。”


这是一场国人坚持了十五年的等待,不改初心的期待,它让国人重拾信心,倍感鼓舞。像球友用歌词表达的那样:“我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因为坚持,我们珍惜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因为信仰,我们从未放弃对胜利的渴望。我们习惯了太多的抱怨与责备,习惯了太多的调侃与玩笑。但是我们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对“足球强国”的向往。


二·最诚的信仰


这让我想起了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


一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多年的作家,然而上天并未因此而怜惜这位才华卓越的心灵作家。他的生活也没有奇迹,新的灾难又降临在他的身上——必须依靠血液透析对抗双肾功能的衰竭。


先生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喜爱他的读者们,满心忧虑,在瘫痪加上病魔的双重打击下,他还能写作吗?如果不能了,他该怎么办?


仿佛是为了回应那些热切关心他的读者们——《病隙碎笔》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当我们走进这本书中时,不会发现一丝病魔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光辉思想下开朗的史铁生先生。那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章节,毫不给人感到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


“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这一系列深刻的人生问题,在先生笔下构成的人与事物中,演绎着动人的情节,交织着人世的故事,依然饱含深情,充实而完整。


在肉体备受病魔苦痛的折磨下;在精神受到一次次打击下;在生命丧失希望之光的终程中。是什么东西,依然让先生不放弃,不屈服呢?是哲人的智慧,亦是圣徒的信念?


有人说,是因为残疾的缘故,在无所事事中,只能写写画画,所以成就了他。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先生的解读了。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


最终,先生,安详的走了。


但是却留给了我们最珍贵的文章,最美的心灵,最诚的信仰——“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得长短,而是在于活得有无意义,有无尊严。”


人总相信科学是万能的,相信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而恰恰由于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行为武断地残忍地扼杀了人类灵魂深处无限的感知潜力。这是片面性的看法,也是十分功利性的态度。


科学永远无法发现人自我创造的奥秘性。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揭示的——人总是局限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围城”里。所以,何谓真正的智者,必然在真正的智慧中孕育。


对信仰的追求,对坚持的守望,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在信仰的终极拷问中,《百年孤独》或许带给了我们更多地思考与启示。


“对自然的崇拜,万物皆有灵性,独特的风俗,神秘的巫术……”这些传奇式的经验可以说是活生生的现实,被看做是我们确信无疑的信仰,而正是这种信仰赐予作家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尔克斯笔下人死后的灵魂还要在生前的房屋里进进出出,为什么古老的巫术让人痴心的追随……


当人的信仰开始觉醒后,它会对虚假的生活有了更加敏锐的察觉和强烈的排斥,也会因为清醒而感到痛苦。


三·最纯的心灵


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一处细节的描写都是真挚的。而《活着》,便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书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斗争和生存,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印象。


我想,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富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它什么都没有。可是,如果让富贵自己来讲述这一生的经历时,他苦难的生活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和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富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还有生活过的点点滴滴……


意大利的贺拉斯曾警告我们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不幸福。”这就是说,在中国人所讲的盖棺论定之前,在古罗马人所说的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前,我们谁也不会知道,前面的时间等着我们的到底是不是幸福。正如书中古老的民间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远处传来了一位老人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像风一样飘扬。


在这里,时间隐藏了他的身份,却又掌握着两个人的命运。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这是富贵对自己的评价。


我们喜爱的史铁生先生曾留下亲切的文字——微笑着唱生活的歌谣,不必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


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回答不了自身历史性的价值方向,就意味着其历史缺乏足以解释自身的能力而没有能够形成自身独立性的完整,或者仅仅是因为后人的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处于局限性的断裂中。每个人作为个体的存在,都具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个文明和一个历史的鲜活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终将会凝聚为一个丰厚的概念——信仰。


信仰不为你的人生提供地图,它只为你提供一个罗盘,让你用它修正方位,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


最美的等待,最诚的信仰,最纯的心灵——是让我们学会承担现实给予我们的责任,承担现实给予我们的真实和苦难。


你是,我是。(通讯员:徐静静|供稿人: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