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工程(本科)(080216T)
发布日期:2024-04-19 浏览次数:324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导向,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对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汽车行业未来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塑造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能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车辆行业交叉领域内从事产品设计、应用研究、实验测试、技术管理及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
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能主动为社会服务。
培养目标2:具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工程师的专业素质,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展电动汽车整车及总成设计、性能匹配、建模仿真、系统控制、能源管理及实验技术等相互融合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等工作。
培养目标3:具有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项目立项、执行等的管理能力,协调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保证项目顺利、如期实施。
培养目标4:能够独立完成新能源汽车工程设计应用研究等任务,具有良好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中成为技术骨干或项目管理负责人。
培养目标5: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最新的研究动态,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适应专业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
二、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汽车动力电池、电气设备及电子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理论、新能源汽车设计、机械工程实训(Ⅱ)、电工电子工艺实习(Ⅰ)、认知实习、新能源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三、核心能力
1)工程知识: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新能源汽车理论、新能源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试验学、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新能源汽车工程中的设计、性能匹配、建模仿真、 系统控制、能源管理及实验技术等工程应用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力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检索研究,对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基本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的法律、法规、经济、安全和伦理等因素,能够基于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结构、动力的特殊需求,或针对能源供给形式、驱动形式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其总成或系统设计,掌握设计解决方案的基础知识。
4)科学研究:为进行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有效性的验证,能够基于汽车理论、汽车试验学等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和底盘系统的性能,进行相关的分析、测试、检验等实验,并进行性能研究。
5)使用现代工具:了解、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领域现代工具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使用各种先进实验测试设备,如 ADAS硬件在环实验平台、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实验台、电力测功机等,针对各种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有解决方案的思路。
6)工程与社会:在解决智能制造工程领域问题的活动中,具有对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能够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能够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中,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能够就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的工程问题,以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回答等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基本知识,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实践问题,具有较好的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能力。
12)终身学习: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就业面向
毕业生主要在汽车类企业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性能测试、产品检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以在车辆管理、车辆检测、车辆运营、职业技术院校等行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开发、科研、生产、教学、管理等工作。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