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205
一、竞赛目的
大赛为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搭建平台,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阵地。大赛旨在推动我省高校摄影相关专业的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发掘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推动我省摄影产业快速发展。
二、竞赛内容
1.纪录类:以客观的方式对现实世界(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物、事件等)进行视觉记录、呈现和传播,强调影像的真实性、社会性和重要性,用以向社会群体或个体传播信息,或用作档案文献资料为主要目的。纪录类作品须由作者提供真实、准确和简明的图片说明,包含时间、地点及对画面的描述,还应交代重要或必要的背景。组照除总说明外还须提供每幅作品的分说明。投送纪录类的作品组照、单幅均可,组照作品每件限4~10幅。纪录类单幅作品须在2023年1月1日后拍摄,纪录类组照作品中须至少有一幅在2023年1月1日后拍摄。
2.艺术类:以着重表达拍摄者主观感受、观点、意趣为主要目的。鼓励视觉创新,鼓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对拍摄、创作技法和后期处理不作限制。着眼于视觉表达能力的创新、突破以及多种媒材、手法、形式的综合运用。投送艺术类的作品组照、单幅均可,组照作品每件限4~10幅。 艺术类单幅作品须在2023年1月1日后创作,艺术类组照作品中须至少有一幅在2023年1月1日后创作。投送该类作品,如使用他人素材创作需注明。
三、竞赛方式
本次大赛为个人赛,以摄影作品为参赛依据,以学校为单位报名。
四、竞赛流程
2025年10月1日-10月31日:各学校独立筛选优秀作品,并将优秀作品上传至2025年安徽省大学生摄影作品大赛指定官方邮箱。
2025年11月1日-11月30日:专家评委匿名评审,作品评选由专家组按照评分细则进行打分,选出入围暨获奖作品,并公示。
五、竞赛规则
(一)报名资格
安徽省所有高等院校在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不限。
1.学生参赛需由学校统一上报参赛作品和报名材料。
2.每个单幅摄影作品/每个组照摄影作品均视为1件作品。纪录类、艺术类两个类别中,每个参赛类别每个学校参与作品数量不得超过100件,每位参赛者每类别参与作品数量不得超过3件,总参赛不超过6件。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每个类别指导作品不超过3项,作为第二指导老师指导作品不超过3项,总数不超过6项。为保证竞赛公正公平,竞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秘书处及工作组成员不得作为参赛指导教师。
(二)报名要求
1.参赛者保证其对参赛作品的著作权,且参赛作品已取得合法授权。参赛作品不涉及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情形,如因前述权利产生纠纷的,参赛者自行进行处理,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一律由参赛者自行承担,组委会拒绝任何可能与国家法律和文化政策相悖的作品。
2.所有参赛作品一经提交,即视为授予组委会在2025年度安徽省大学生摄影作品大赛活动期间展映环节的无偿展映权,同意组委会将参赛作品的图像等用于本次大赛的宣传活动及之后的相关展映活动,包括被新闻媒体报道、制作宣传图册、书籍专刊、电视、网络、移动媒体及其它新媒体专题宣传展映专栏等。
3.所有参赛作品著作权均为参赛者所有,参赛者需同意组委会或其指定单位对其参赛作品的无偿使用权。对于评选后的获奖作品,组委会或其指定单位独家享有出版、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汇编、改编等权利。
4.凡提交作品参赛,即表示参赛者同意接受组委会制定的所有参赛细则。
5.作品必须在10月31日之前成功上传。参赛者一旦提交参赛申请,即不得以任何理由撤回。
6.所有参赛作品概不退还,请参赛者投寄前自行备份。
7.参赛者无须支付任何报名费用。
8.参赛者提交的所有信息必须真实合法,否则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并追回表彰。
9.参赛作品授权予第三方使用(已有授权的合作方除外),如因参赛作品使用主体、范围、方式等产生冲突,由参赛者本人负责处理并承担全部责任。
10.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要求,大赛所有参赛人员(包括指导老师和参赛项目全部成员)须注册登录“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www.lingyangplat.com),并将注册成功页面截图发给大赛组委会邮箱备案。
六、大赛联络
联系电话:13866739688洪老师
QQ:925940060
QQ群:976978209(仅限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