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2 浏览次数:277
思政课如何走出课堂,真正的触动心灵?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给出的答案是:让青年学子带着思政课题走进乡村田野、红色旧址、社区巷陌,在“三下乡”实践中把“课本理论”转化为“脚下行动”,把“精神洗礼”沉淀为“成长养分”。学校以“实践五步法”构建“行走的思政课”体系,让思政教育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从课堂扎根到中国大地,实现“问题导向—实践浸润—服务践行—感悟新知—长效传承”的育人闭环。
第一步:锚定育人理念,设计靶向问题
在“三下乡”实践出发前,学校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思政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课题。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靶向性”问题:商贸学院聚焦“青年如何以专业之力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学院追问“红色基因如何通过文化创新传承”,团委支教团思考“教育公平如何在乡村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探索“革命精神如何照鉴当代青年担当”。
这些问题既源于思政课核心内容——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也紧扣着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例如,智能制造学院“宣纸传情,墨韵承红”实践团出发前,便带着“非遗传承与红色精神如何共筑文化自信”的课题,为实践定下思政基调。
第二步:乡土课堂浸润,思政情境教学
走进乡村,便是走进最生动的思政课堂。在合肥杨庙革命纪念馆,商贸学院实践团成员凝视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书信,从革命先辈“浴血奋战保家国”的故事中,体悟“初心使命”的千钧重量;在旌德县木活字印刷体验馆,艺术学院学子亲手排版、刷墨,在“以字传史、以文载道”的非遗技艺中,理解“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在岳西县莲塘村茯苓基地,聚星联盟实践团见证“菌棒培育—切片加工”的标准化产业链,直观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实践。
红色旧址成了“党史教育课堂”,田间地头成了“乡村振兴教材”,非遗工坊成了“文化传承讲台”。实景中的所见所闻,让思政课上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微观体验”——学生们在马郢村“智慧乡村”平台看到“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的鲜活案例,在肥东县白龙镇社区服务中理解“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服务人民初心,青年投身践行
思政教育的生命力不仅在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学校引导学子将课堂上的认知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行动,让“做”成为“学”的延伸。
在马郢村的田间地头,商贸学院学生化身“新农人主播”,用“农业科普+公益直播”助农销售贝贝南瓜、鲜鸡蛋,累计收获12.9万点赞,在打通农产品销路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肥西县紫蓬镇支教课堂,团委实践团设计“红色基因铸魂”“非遗文化润心”课程,教孩子们绘制彩陶、演绎红色故事,在陪伴成长中传递“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在淮南潘集区刘圩社区,城市建设学院“淮畔青锋”团队清理白色垃圾、排查水域隐患,在改善人居环境中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青年责任。
从直播助农到义务支教,从防诈宣传到环境整治,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双手解决问题,让思政课的“知”在服务奉献的“行”中得到印证。
第四步:沉淀实践感悟,新知回归课堂
实践归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学校通过“实践分享会”“思政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学子将乡野见闻、服务体悟转化为对思政课新的认知。
艺术学院学生在旌德县探访皖南第一个党支部后写道:“革命先辈用生命种下的信仰种子,如今要由我们用行动浇灌。”这种实践中的感悟与在思政课堂上 “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的历史结论产生了共鸣;会计学院实践团队在淮南调研“农光互补”模式后,团队成员有了新知:“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光伏发电板下的鱼虾满塘,是蘑菇大棚里的科技赋能。”这让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变得具体可感。
“如何让乡村治理更有效”“非遗传承如何破圈”,学生们带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返回到课堂,与老师探讨、与同学辩论,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让理论学习有了实践的“源头活水”。
第五步:构建长效机制,思政育人传承
为避免使“三下乡”实践变为一次性的短暂体验,学校着力构建“校地联动、持续赋能”的长效机制,让实践育人的思政功能持续传承。
聚星联盟与岳西县莲塘村共建“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计划通过“暑期实践+学期远程指导”,持续为茯苓深加工、飞旗寨AR导览提供智力支持;艺术学院与旌德县版书镇达成合作,将木活字印刷、宣砚制作等非遗体验纳入“艺术实践课程”,让文化传承教育常态化;城市建设学院总结刘圩社区服务经验,形成“专业服务+长效反馈”模式,推动环保、安全知识普及制度化。
这些机制让“三下乡”从“短期实践”变为“长效育人”,让思政教育从“阶段性活动”融入学生“成长全周期”。
从带着思政问题走进乡野,到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力量,再到以长效机制固化育人成果,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践五步法”,让思政课延伸至广阔天地,成为“大地上的课堂”。在这里,每一次田间调研都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感悟,每一次红色探访都是对“初心使命”的深切叩问,每一次服务奉献都是对“责任担当”的鲜活诠释。青年学子在“行中学、学中思、思中做”,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让青春在扎根大地的实践中绽放出信仰的光芒。(文图/黄志辰 审核/赵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