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

安徽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校报党史理论文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发布日期:2021-04-28 浏览次数:35926


  

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业化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而工业化道路问题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 ”“ 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建设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工业化道路形成的过程。 回首过去,是为了关照现实迎接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全党提出的要求: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本文以党史的视角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

一、 为什么要实现国家工业化?

1、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

条件

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农业国的中国与作为工业国的西方列强在综合国力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在抗日战争以前,也就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年代,中国大机器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产值占到90%左右,仅就工业来讲,70%以上是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重工业和原料工业占比不到30%。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1933年,包括现代制造业、矿业、电力业在内的工业增加价值为1130百万元人民币,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这表明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的。

2、 实现国家工业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并多次描绘未来新中国工业化的前景。 抗日战争时期1945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 “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强调: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1949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二、 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一)三种典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三种比较典型的工业发展模式。一是英、美模式,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本后,再发展重工业,这种工业模式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二是德、日模式,即由政府投资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由民间投资发展轻工业,这种政府与民间并重的工业发展模式发展速度较快。这两种模式虽有差异,但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靠压榨本国人民和掠夺海外殖民地获得原始积累逐渐完成的。三是苏联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举国之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短期内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建国初期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建国之初,我们党选择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很快形成了以“重轻农”为序的工业化道路。我国选择苏联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变新中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强烈意识。重工业意味着现代化大工业,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而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在很多工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当时的突出问题是:煤、电、油供应紧张;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建筑材料等产品数量、品种都不多; 地质工作薄弱; 机械工业尚处在由修配到独立制造的转变过程中还谈不到以最新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毛泽东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需要。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同美国在朝鲜

战场进行力量悬殊的较量,凸显了工业实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给稳定战局带来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强烈对比,使得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国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为紧迫。

3)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社会意识。从国际范围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着工业化战略的选择,能不能迎头赶上先进工业国家,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发展速度问题在各国工业化战略中至关紧要。

4)苏联榜样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为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

效仿苏联,优先发展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的最初尝试,对于经济落后的中国尽快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快巩固工业基础、推动中国工业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对农业的投入较少,使工农业发展严重不协调,工业内部发展也不平衡不合理,打击了农业和轻工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

20世纪50年代,苏联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重工业投资比例奇高造成了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这一事实,毛泽东当时提出了“以苏为鉴”,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能照搬苏联工业化模式,唯一的选择就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办法,去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发展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讲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综观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中国工业化二十多年的实践历程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取得的成就。中国工业化道路,直接带动了全国资本存量高速增长,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除美国、苏联之外,第三个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以完成经济恢复任务的1952年为基准28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2%其中农业平均每年增长3.4%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1.1%。各个部门的经济技术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中国工业化长远发展、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一条“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工业化道路,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时至今日,我国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第一,等于美国和日本的总和,是全部欧盟国家的1.3倍。我们的工业体系不仅每年为国民提供高达几十万亿品类齐全的商品,还出口包括全球产量90%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全球产能60%的家用电器、大量的纺织品、玩具、日用品。在强大工业的支撑下,我国农业产值世界第一。14亿国民人均肉类消耗世界第十,人均水产世界第五,人均鸡蛋世界第二,人均蔬菜、水果世界第一。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工业化道路历经模仿、调整、转型与创新,在七十多年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兼顾工业效益与生态效益、发展动力与发展能力的中国特色道路,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责任编辑: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