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2022年年度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3-10-18 浏览次数:5467
2022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规定,秉承“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原则,校学术委员会对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建设、重点科研项目推荐、统筹建设发展等重要事项进行评议、审议、论证和决策,切实履行工作职能。
一、组织召开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学校重大科研活动、专业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和硕士点建设单位申报启动、校级和省级课题申报和结题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6月8日,组织相关专家召开科研项目结题评审会,对所有初审合格的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和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根据项目类别,评审分为自然科学组、人文社科及艺术组。各项目组按照要求认真准备,向专家汇报了项目的研究情况、取得的成果。经过项目组汇报、专家提问以及支撑材料查阅等环节,形成评审结果。科技处将对无故不参加检查、后期无法完成的科研项目,按学校科研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督促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组按计划推动项目研究,拟结题的项目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相关材料进行完善后进行归档,对达到结题条件的项目颁发结题证书。
9月8日,举行了2022年安徽省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会。副校长张家玺出席并主持会议,项目评审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会议。项目评审专家就此次项目申报情况进行讨论并就各自所属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学校情况,在项目申报、专业发展、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为科研建设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1月9日,召开联合培养研究生及硕士点建设单位申报启动工作研讨会。会议就联合培养研究生及硕士点建设单位申报工作达成共识:(1)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创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对于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具有重要意义;(2)该项工作的开展须按硕士点建设单位的核心指标和基础指标要求不断创造条件和持续推进;(3)人才是建设工作的首要条件,要重点培育一批强有力的师资队伍;(4)要梳理本校优势专业和教师队伍,鼓励基础较好的专业与兄弟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以锻炼师资队伍;(5)要克服目前困难和补齐短板,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培育科研团队,稳步开展有关工作;(6)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其他同类院校的成功经验,积极联系省内有资质的兄弟院校开展合作;(7)学校要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12月1日,召开了校级重点及以上科研项目结题评审会。参加本次评审的项目分为校级重点项目和省级教育厅项目两类,在各项目负责人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基础上,科技处对所有项目结题材料进行初审。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评审,共有9个项目负责人参加结题汇报。专家组先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并就项目开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质询,项目负责人进行一一解答;然后对提交材料和成果进行审核与认定,进行逐一评议,形成评审结论。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对无故不参加项目结题验收,无法完成预期科研成果承诺的项目,按规定做相应处理。同时加强督促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负责人,按计划推动项目研究。
二、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组织开展科研立项工作,获批教育厅重大、重点项目共计12项,其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6项;校级立项55项,其中自然科学类20项(重点项目9项,一般项目11项),人文社科类35项(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17项)。
2.制修订相关文件,完成编制修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关于推进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工作的意见》《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管理办法(暂行)》等管理文件。
3.加强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结题。上半年参加结题验收项目37项,另有8个项目申请提前结题。进入结题评审环节的项目共计34项,其中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4项,校级科研基金重点项目30项。此次项目有42项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另有2项横向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下半年对到期的结题项目27项,其中通过9项(重点6项,一般3项);同意延期13项;撤项5项;另有4项申请提前结题且通过。
4.举办“文达讲坛”学术系列讲座,全年邀请专家讲座5场,包括科研项目申请、学科前沿介绍等,涵盖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商贸学院等,参加师生3000人次。
5.科研成果取得新收获。2022年度全校教师取得科研成果:(一)发表论文166篇,其中一类6篇、二类1篇、三类36篇、四类123篇、本校学报24篇;(二)获专利授权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三)软件著作权2项;(四)学术性著作12部。
三、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科研工作规划不够。学校虽然成立学术委员会,但主要工作集中在科研项目申报和结题评审,没有对学校科研工作规划等顶层问题开展工作。
2.学校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校级项目和教育厅项目,所需经费都由学校自筹,科研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
3.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强。我校教师科研方面与地方企业合作较少,在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开展校企横向课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方面能力较弱。
4.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欠缺。本年度我校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提升相对缓慢,高等级成果有待增加。
今后校学术委员会将进一步重视学术组织机构建设,依法依规积极履行职责,为努力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和推动事业发展做出贡献。